也许成长,就是不断向生活妥协的过程。
比如买不到最合脚舒适的鞋子,那就退而求其次,大一点硬一点也能接受。
比如找不到最贴心的知己,那跟一般人也能谈笑风生。
买鞋
今天穿了一双可令足下生辉的鞋子,但却将脚硌的生疼。
要穿什么鞋子,也是每天早晨上班前,最令我纠结的事。
虽然我的鞋架上有很多双鞋子,但穿起来舒服的却寥寥无几。
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很漂亮。
首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大。
由于本人脚小,34码,几乎买不到合适的鞋子。
市面上最小的一般都是35或36码。
我时常想,可能是小学时个子是一下子长成的,速度快得超过了脚长大的速度,所以随着长高的动作戛然而止,脚继续变大的过程,也在瞬间划上了休止符。
我记得在上海工作10年,买到34码鞋子的次数只有两次。
还都是意外惊喜。
两次都是店员看我试穿35码的鞋大了一圈,体贴的说,我们有34码的,可能更合适你。
但在大部分时间都没这么幸运。
所以我之前想了个办法,专买那种需要系鞋带或者有鞋袢儿的鞋子,然后再根据季节不同,垫上不同材质的鞋垫。
这样,就又吸汗又透气。
即使大,走路也不会轻易掉下来。
算是勉强解决了鞋大的问题。
其次是,软硬适中的鞋子可遇不可求。
家里鞋架上的鞋子虽然每一双都很漂亮,但穿起来舒服的却不多。
大部分都是在试穿的一瞬间觉得还好,但等回去穿久点就会发现,不是磨脚,就是太硬,走一会就会觉得脚很累。
这样的鞋,我通常只能很遗憾的束之高阁,最多嘟哝一句,唉,被你的外表欺骗了呀。
这就像很多人经常说的,不管表面看起来多么落魄或者光鲜,幸与不幸都只有自己知道。
鞋舒服不舒服,也只有脚知道。
与鞋的外表、材质及价格无关。
再次,常常因舒服而对旧鞋子敝帚自珍。
很多同事可能觉得,我怎么天天都穿那么两双鞋子,其实还真的是无奈之举。
因为就这两双穿起来舒服。
即使它们因鞋跟磨掉了,鞋袢儿断了还大修过几次。
因为舒服,所以即使鞋表面的皮子被踢破了,很影响美观,我也舍不得丢掉,继续穿着。
因为家里的鞋子虽多,可替代的却不多。穿起来这么舒服的不多。
买鞋与交友
这就好比,微信里有几百几千个人,但能随时聊天的人却寥寥无几。
甚至有些可称的上知己的人,一旦失去了联系,还会有种整个人都被掏空了的感觉。
要花上少则数月,长则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缓过神来。
可这样的人又常常可遇难求。
就像我想买到一双大小合适,又舒服合脚的鞋子一样。
想买双合适的鞋,就像想交一个可以随时说话的朋友,也要看运气,要看缘分。
妥协
既然美物如此不易得之,我们就要学会向生活妥协。
比如今天穿的这双鞋子,虽然很漂亮,大小也合适,且价格不菲,但因皮质太硬,穿起来硌脚,我又不能丢掉,只能去学着适应。
我忍痛穿着它跑上跑下,忍痛穿着它去完成今天的一万步。
走多了,脚麻木了,渐渐发现,疼痛感似乎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虽然我依然记得脚最舒服的感觉。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有时我们别无选择。
但一旦学着向生活妥协,问题或总会有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