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三)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3:34 被阅读64次
季羡林谈写作(三)

第3章 文章的题目

文章是广义的提法,细分起来,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项:论文、专著、专题报告等等。所有的这几项都必须有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下笔做文章,否则文章是无从写起的。

题目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不出两端,一个是别人出,一个是自己选。

过去一千多年的考试,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作文,都是老师或其他什么人出题目,应试者或者学生来写文章。

封建社会的考试是代圣人立言,万万不能离题的,否则不但中不了秀才、举人或进士,严重的还有杀头的危险。

至于学术研究,有的题目由国家领导部门出题目,你根据题目写成研究报告。也有的部门制订科研规划,规划上列出一些题目,供选题参考。一般说来,选择的自由不大。

20世纪50年代,我也曾参加过制订社会科学规划的工作,开了不知多少会,用了不知多少纸张,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规划终于制订出来了。但是,后来就没有多少人过问,仿佛是“为规划而规划”。

以上都属于“别人出”的范畴。

至于“自己选”,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自由的。然而实际上也不尽然,有时候也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你自己选定的题目,话却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自己的话也不一定能尽情吐露。

于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八股”,只准说一定的话,话只准说到一定的程度。中外历史都证明,只有在真正“百家争鸣”的时代,学术才真能发展。

特别是有一种倾向危害最大。年纪大一点的学术研究者都不会忘记,过去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有某一些人大刀阔斧地批判“从杂志缝里找文章”的做法。这些人大概从来不看学术杂志,从来也写不出有新见解的文章,只能奉命唯谨,代圣人立言。

稍懂学术研究的人都会知道,学术上的新见解总是最先发表在杂志上刊登的论文,进入学术专着,多半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每一位学者都必须尽量多地尽量及时地阅读中外有关的杂志。在阅读中,认为观点正确,则心领神会。认为不正确,则自己必有自己的想法。

阅读既多,则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发而为文,对自己这一门学问会有所推动。这就是“从杂志缝里找文章”。

我现在发现,有颇为不少的“学者”从来不或至少很少阅读中外学术杂志。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一门学问发展的新动向,也得不到创新的灵感,抱残守缺,鼠目寸光,抱着几十年的老皇历不放,在这样的情况下,焉能写出好文章!

我们应当经常不断地阅读中外杂志,结合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一心一意地“从杂志缝里找文章”。

相关文章

  • 季羡林谈写作(三)

    第3章 文章的题目 文章是广义的提法,细分起来,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项:论文、专著、专题报告等等。所有的这几项都必须...

  •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是中心为通讯员们精心准备的能力提升工具书之一,本书将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写过的序汇集...

  •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 季老的《谈写作》是从其学术著作中收入的汇编书,主要内容是讲述个人的写作经验。有人评价他的写作,逻辑严...

  • 读书营第二天打卡--《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 本书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畅谈写作和写作经历的书。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方面的创作,是一些写作经验...

  • 开头和结尾,真该重视起来——读《季羡林谈写作》有感

    前天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季羡林谈写作》一书读完,收益颇丰。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写作...

  • 读《季羡林谈写作》

    最近看了一本《季羡林谈写作》,受到不少启发。季老的朴实无华,谦虚谨慎溢于言表。他笔下描述的多是些很接地气的普通事理...

  • 季羡林谈散文写作

    季羡林给人的感觉,往往首先是个学者大家,而作家的身份却很容易被忽略。看完这本书,特别是里面他写的《赋得永久的悔》一...

  • 季羡林谈写作(四)

    第4章 文以载道 中国古代学者能文者多,换句话说,学者同时又兼散文家者多,而今则颇少。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由不...

  • 季羡林谈写作(二)

    第2章 写文章 当前中国散文界有一种论调,说什么散文妙就妙在一个“散”字上。 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意思是提笔就写...

  • 季羡林谈写作(一)

    第1章 作文 一 当年,我还是学生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国文”一门课,现在似乎是改称“语文”了。国文课中必然包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羡林谈写作(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y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