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二)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3:20 被阅读56次
季羡林谈写作(二)

第2章 写文章

当前中国散文界有一种论调,说什么散文妙就妙在一个“散”字上。

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意思是提笔就写,不需要构思,不需要推敲,不需要锤炼字句,不需要斟酌结构,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理论如此,实践也是如此。这样的“散”文充斥于一些报刊中,滔滔者天下皆是矣。

我爬了一辈子格子,虽无功劳,也有苦劳;成绩不大,教训不少。窃以为写文章并非如此容易。

现在文人们都慨叹文章不值钱。如果文章都像这样的话,我看不值钱倒是天公地道。

宋朝的吕蒙正让皂君到玉皇驾前去告御状:“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如果指的是这样的文章,这可以说是刁民诬告。

从中国过去的笔记和诗话一类的书中可以看到,中国过去的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十分重视修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经过几度考虑才选出来的。

王国维把这种炼字的工作同他的文艺理想“境界”挂上了钩。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什么叫“境界”呢?同炼字有关是可以肯定的。他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难道不是炼出来的吗?

这情况又与汉语难分词类的特点有关。别的国家情况不完全是这样。

上面讲的是诗词。散文怎样呢?我认为,虽然程度不同,这情况也是存在的。关于欧阳修推敲文章词句的故事,过去笔记小说多有记载。我现在从《霏雪录》中抄一段:

前辈文章大家,为文不惜改窜。今之学力浅浅者反以不改为高。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窜易,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

其为文章,则书而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至尺牍单简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写讽诵。唯睹其浑然天成,莫究斧凿之痕也。

这对我们今天写文章,无疑是一面镜子。

1993年12月26日

相关文章

  • 季羡林谈写作(二)

    第2章 写文章 当前中国散文界有一种论调,说什么散文妙就妙在一个“散”字上。 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意思是提笔就写...

  •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是中心为通讯员们精心准备的能力提升工具书之一,本书将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写过的序汇集...

  •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 季老的《谈写作》是从其学术著作中收入的汇编书,主要内容是讲述个人的写作经验。有人评价他的写作,逻辑严...

  • 读书营第二天打卡--《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写作》 本书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畅谈写作和写作经历的书。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方面的创作,是一些写作经验...

  • 开头和结尾,真该重视起来——读《季羡林谈写作》有感

    前天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季羡林谈写作》一书读完,收益颇丰。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写作...

  • 读《季羡林谈写作》

    最近看了一本《季羡林谈写作》,受到不少启发。季老的朴实无华,谦虚谨慎溢于言表。他笔下描述的多是些很接地气的普通事理...

  • 季羡林谈散文写作

    季羡林给人的感觉,往往首先是个学者大家,而作家的身份却很容易被忽略。看完这本书,特别是里面他写的《赋得永久的悔》一...

  • 季羡林谈写作(四)

    第4章 文以载道 中国古代学者能文者多,换句话说,学者同时又兼散文家者多,而今则颇少。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由不...

  • 季羡林谈写作(三)

    第3章 文章的题目 文章是广义的提法,细分起来,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项:论文、专著、专题报告等等。所有的这几项都必须...

  • 季羡林谈写作(一)

    第1章 作文 一 当年,我还是学生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国文”一门课,现在似乎是改称“语文”了。国文课中必然包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羡林谈写作(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e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