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酒精沙场
笨笔拙思——饮 酒 之 惑

笨笔拙思——饮 酒 之 惑

作者: 闹闹姥爷 | 来源:发表于2021-03-26 18:03 被阅读0次

饮 酒 之 惑

张范津

11年前,我参加《邢台日报》举办的“烟酒消费大家谈征文”活动,曾发过一篇《饮酒三味》的杂文谈饮酒。今天又以酒为题写东西,似乎本人特别好酒,其实不然。因此开宗明义,首先告白,我虽然喝点酒,但绝不是酒徒,因为我非但没有酒瘾、不嗜酒,而且还非常怵酒。

我之喝酒,起初不过是为了体验。那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中文,读了几篇与酒有关的诗文后,便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尝试欲,于是从学校中院南门东侧一个卖散啤酒的小店里,花五毛钱买一扎啤酒,用保温瓶盛着,和同宿舍的两三个同学,背上书包,拎起马扎或椅垫,到学校南院外西南角,河北宾馆东侧的一块菜地里,边喝、边读起来。除了书之外,没有其它任何下酒菜,一个下午,一扎啤酒喝完了,“菜”也吃到了预定的页数,于是打道回“府”,到餐厅吃晚饭。因为两三个人喝一扎,仅只是浅饮,所以既没有愉悦之情绪,也未生不适之感觉。这样的饮酒,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也就是偶尔几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还正处于“启蒙”阶段,尚无群起下馆子搓一顿的风气,起码我们宿舍孤陋寡闻的哥儿七个,没有这样的经历。正因为其少,所以记忆尤深,应该说这是喝酒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了。

1982年暑假,和同室的七弟杨新成搭伴去北京玩,我们俩就“下榻”在父亲的宿舍里,每人买了一顶草帽,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海转了七天。从我们所在的东郊八王坟,一直骑到西郊圆明园。大热的天,若能喝上一杯冰镇啤酒就是最高享受了,然而那时的北京,啤酒比石家庄紧张得多,瓶装啤酒得早晨5点起床到商店排队拿瓶换,如果没有瓶是很难买到的,记得父亲排了两天队,才买了几瓶。再就是饭店卖,但先决条件是你必须在这儿买两个以上炒菜,光吃主食,5毛一扎的鲜啤酒是定然不卖的。两个穷学生,在饭店花几毛钱吃碗面条就够奢侈了,哪还舍得为杯啤酒再花几块钱点菜呢?唯一一次喝酒的欲望就这样自消自灭了。

毕业后,分到了威县师范教书,1984年的威师还在威县城北赵庄,这是一座近乎孤岛的学校,出门四望,全是庄稼地,电视又不普及,我们一伙单身汉的业余生活,除了读书之外,就是小聚喝酒,酒是三四块钱一瓶的劣质酒,下酒菜伙房里卖什么,就吃什么。有时不知哪位兄台心血来潮,到大门口外的小卖部买两听罐头,把门一关,哥儿几个就都飘飘然俨然皇帝老子了。因为是几个人对酌,并伴以清谈,正应了洛夫先生所谓“散文式的饮酒”的定义。若高峰在场,则必让我这个本不吸烟的人吸上一支,说是吸烟,其实就是吸两口点燃即可,所追求的无非吸烟的形式而已。至于“一人独酌”、“深思漫想”的“哲学式的饮酒”,自己是从未尝试过的。

这时的喝酒,既不是为了追求醉意,更没有赋予借酒浇愁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搭建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然后才有氛围、有情趣。

四年后,弃教从政,喝酒的次数虽逐渐增多,但喝酒的情趣却逐渐减少了,使我这个没有“别肠”的人(古人云“酒有别肠”,意思是说凡爱喝酒的人,肚子里都长着一条专门装酒的肠子),甚是难以消受。

我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相近的朋友说,我喝酒从来没有适量过,不喝最适量。譬如有人问你,半斤不行,四两可以吗?三两、二两甚至一两几钱总可以吧?我只能回答:可以,但是……喝多了、醉了其滋味自不必说,就是随意喝,也从来没有喝后微醺的陶然,更没有通体舒泰的享受。我之喝酒,酒后没有强烈地不适反映,就是最高境界了。而这时,由于头脑清醒,却又不得不承受从肠胃中、从口腔里猛然蹿出的酒气的折磨。因此每当喝酒回家,特别是晚上和妻同榻而眠,我都有一种愧疚感,自己都觉得酒臭不堪,何况不饮酒的她呢?更别说醉酒回家了。

尽管这样酒还是不能戒掉,似乎戒了酒就有弃朋背友之嫌,因为我之喝酒主要是为了别人。更何况,一个人在世间所做之事,有多少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呢?有时不感兴趣,同样也要去做,而且唯其不感兴趣,则更要用心去做才好,喝酒即情同此理。

不乐此事,你可以不主动出击,但当别人找上门来,就必须有个应对。作为年岁比你大的长者,官职比你大的领导,要你喝是要求、是赏赐,给面子你不能不领情,得喝;对于年岁比你小的兄弟,比你官职低的下级,跟你喝是请求、是恭敬,更不能驳面子,也得喝;别人有事请咱,咱不能摆谱、拿架子,得喝;咱有事请人,更得喝,因为非喝不能显诚意。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找你喝了,你不有个回敬吗?还得喝。照顾了一圈儿的情绪,只好自己回家受罪。

我之喝酒和我的心智愚钝一样,反映非常慢,一般情况,酒后要等四、五个小时才有反映,因此,现场往往没有太大的失态,所以给人一种能喝酒、有酒量的假象,愈是这样愈得多喝,才觉得有诚意,以至恶性循环,忍着痛苦表现出豪爽,以自损、自戕为代价求得周全。

于是我企盼着有个灾病,这样就可有借口少喝或不喝了。

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6月中旬,肠炎转痢疾,打针三天没效果,后改输液,主打药是“先锋”,医生告知,用此药不能喝酒,听此言如闻圣谕,一直“宣读”了半个多月,半月没喝酒,身体舒服多了。然而圣旨总有过时的时候,我再次陷入苦难。

到年底,身体又给创造了机会。镜检大便有潜血,说明上消化道有出血点。“禁酒”,医生又颁“圣旨”,我终于又得解脱。但时间一长,就有人“逼宫”了,没办法又被拖下了水。

在报社有位兄台,为人豪爽,堪称性情中人,酒量也颇大。在一次闲聊时,他无意中向我泄露了天机,“我每年要吃上千块钱的药”。“什么病吃药?”听说吃药,我猛的一惊。他惨然一笑“为喝酒”。我恍然大悟,他也在为别人而饮呀!文体局有一科长与我较投缘,素有豪饮之名,而常以酒量过人自诩,一次酒后他面有难色地说:我本不好酒,我是为朋友喝的。为了让朋友们高兴,不得不自比砖头以抛之。长此以来,他便有了酒仙之美誉,也伴生了酒鬼之恶名。

惜哉!痛哉!壮哉!惟斯人谁与饮?

                        (《大众阅读报》2008年8月15日)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笨笔拙思——饮 酒 之 惑

    饮酒之惑 张范津 11年前,我参加《邢台日报》举办的“烟酒消费大家谈征文”活动,曾发过一篇《饮酒三味》的杂文谈饮酒...

  • 笨笔拙思——清明悖思

    清明悖思 张范津 当春联上的字迹被风雨剥蚀得面目模糊的时候,人们心目中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便悄然而至了。 清明...

  • 笨笔拙思||开悟毁誉

    对肯定的渴求是人性中一种深层次的动力,不论达观还是狭隘,宏放还是猥琐,都有希望别人承认、赞美的强烈欲望。而被理解、...

  • 笨笔拙思——饮酒三味

    饮酒三味 张范津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级分八品,香别九类,而饮中味道若细论之,概有三味。 一曰甜味。古语云“醇香...

  • 学书

    信心满怀学行书, 手笨笔拙零基础。 ...

  • 笨笔拙思||铁面执纪 改进作风

    铁面执纪,改进作风,积极发挥纪检监察“利剑”作用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习...

  • 笨笔拙思||收看“家庭教育讲座”收获

    按照小外孙学校的要求,今天晚上全家人一起收听收看了邢台学院周广臣教授“家训、家风及家庭教育法”线上讲座,受益匪浅,...

  • 知者,智也

    知者,智也。人有惑,故问之,思之,解之。惑已生,审问之,问惑之根本;继审问,慎思之,思惑之因由;慎思毕,善...

  • 笔之惑

    我是一支笔,竹子做的身子,毛发做的笔头,这是上千年前我的祖先的模样。我的家族里高矮胖瘦俱全,毛发长短软硬有...

  • 酒之惑

    一个人的面貌,因为酒的渲染而成驼红的艳,如搽了一层厚厚的胭脂,着实令人看着惊艳,欣赏有加。酒给人留下最初的印象是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笨笔拙思——饮 酒 之 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cs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