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又到了跳槽找工作的季节。想必很多朋友又开始忙于改简历,刷简历,投简历了吧。
几天前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讨论她的简历。我看了一眼她所谓“洋气”改版的简历说,完全没有突出优势啊;有关工作的内容,没有重点,层次也不分明;工作经历中如果没什么亮点,想不被过滤掉也难。她听后,感到很沮丧。
你的优势是什么?
很多人找工作都存在误区,只关注自己“要什么”,却不关心自己“有什么”。
想想当初填写高考填的时候,无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父母的建议,首先考虑这个专业以后的出路好不好,是不是这样呢?
我以前有个下属,在和他沟通未来的发展时,了解到他大学选的专业是无线电。我问他,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吗?他说,完全不感兴趣,是他爸帮着选的,认为这种行业以后不会被淘汰。然而毕业后,连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现在知识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几年前的“大数据”、“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到如今似懂非懂的“区块链”,你还没弄明白,新的知识已不断涌现。如今行业更新换代的频率同样超乎人想象,一个领域从出现,到兴起,到系统化专业化,等到你学成归来,很多知识早已不适用了。
之前给团队成员做职业兴趣测试,一位刚毕业新人在“理想职业”一栏写着“程序员”。我看了下她的测试结果,完全匹配不上啊。我问她,你是对编程感兴趣吗?她回答说,不是,因为程序员收入高。我说,很多程序员的工作状态是 996(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一周工作六天),你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吗?她懵懵懂懂地看着我。之后她从认识的人那打听,果然工作异常辛苦,怕是已经打消了念头。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只关心某个职业的价值回报,似乎读个什么证出来,职业前景就此明朗了。那么,到底读什么才好呢?
与其了解市场需求,不如花时间探索下自我。市场需求多变,而你的性格、优势、价值观可是要稳定的多。
如何发现你的优势?
优势由知识、技能和才能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而才能则是与生俱来的。
一些测试量表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优势类型:盖洛普优势识别器、MBTI 职业性格测试、DiSC 性格测试等。
彼得.德鲁克在《重塑自我和发展》一书中推荐反馈分析法:每当你做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写下你期望发生的事情。9 到 12 个月以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期望做比对。做完反馈分析后,你还需要在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专注于你的优势;
其次,不断强化你的优势;
最后,看看哪些方面,想办法克服你因才傲物造成的无能和无知。
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周期长,实践起来比较困难,推荐“优势陈述”法(参考马库斯.白金汉《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为了弄清楚自身的优势,你需要密切留意哪些事让你有特别的感觉,而你的感觉会告知你具有哪些优势。陈述如下:
“我感觉到自己很强大,当________”
注意,当你写下优势陈述并阅读时,如果你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就要扔掉再试一遍,因为你还没写到位。这种情感必须很强烈,而情感冲击源自于它们的独特性。
当然,你还可以找专业的生涯规划师,帮你一起探索你的优势。
你的热情何在?
人们普遍认为,优势就是自己擅长的事,其实也不尽然。有时候,你会发现,你擅长的事,未必是你喜欢的。有些人胜任自己的工作,却提不起兴趣。他们拥有某些天赋才能,却对此缺乏热情。优势里还有一种“情不自禁”的特质。
这里引入“心流”的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全神贯注、忘我的投入某件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完成这件事情后,有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你会在感兴趣的活动投入更多时间,练习越多,能力也就提升了。你持续投入练习,能力不断提高,就这样螺旋向上,不断发展。
那么,还有种情况,你兴趣有余而能力不足,是否能发展成为优势呢?对此,你需要进一步识别:那些你渴望去做,不管多么认真地去练习,做的过程有多开心,做完感觉有多棒,但能力似乎没怎么提高。这种充其量只能作为爱好来培养,因为你并不具备把它做好的天赋才华。
你是如何做事的?
一个人的做事方式也是独具个人特色的,这是由性格所决定的。
你喜欢独立完成工作,还是倾向于和一群人一起共同协作?你倾向慢工出细活方式,还是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你更倾向于做决策还是提出建议?
很多人认为,工作方式应该有一套标准流程,而这种标准适用于所有人。事实上,做事方式和人一样,有着不同的类型。适合其他的人方式未必适用于你,这就好比用什么工具,做什么事。用的方式不对,犹如上山砍柴却带了把铲子。
为此,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让你感觉最自然,最得心应手,最能展现你才华的方式才是适合你的。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有时候,你会发现工作内容是你所喜欢的,也是擅长的,但你却感觉很挫败,因为你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无法融合,或者和周围人的价值体系有冲突。有些人之所以向往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给予人们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而小城市则更看重“关系”。对于这些人而言,“公平”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观。追求“挑战”的人,在稳定的、明哲保身的公司环境中感觉格格不入;同样,追求“舒适”的人,在狼性的公司文化下也无法适应。
组织也和人一样,有着林林总总的价值观。一个人想要在组织中有所作为,其价值观就必须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需要完全吻合,但必须接近到可以共存的程度。否则这个人不但会备感挫折,还会一事无成。
有时候,优势可能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冲突。为此,价值观才是最终的试金石。
你能贡献什么?
很多公司里的员工,似乎从来不会问这个问题:我能贡献什么?他们更在意公司能给我什么?薪酬、福利、声誉、发展机会等等等等。
有一天,你接到猎头或者 HR 的电话,通知你去一家你心仪了很久的公司或部门面试。整个过程你对答如流,展现了你应有的自信和专业水准。然而,面试官突然问你,假如我们录用了你,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上面的问题,你能贡献什么?
你怎么回答?你彻底懵了,是吗?
你能做什么?你按照公司的章程,根据你职位说明书上面的要求做事?你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给你的任务?
而面试官想要知道,花钱雇你来,到底值不值。
你得要了解目前公司和团队的现状,面临哪些难点和痛点。你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事做出最大的贡献?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才能改变现状?为此设定怎样的目标(SMART 原则)?如何落实行动(5W+2H)?何时完成?......
无论是在公司工作,还是从事自己的事业,都要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凭借我的优势、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完成什么?
构建你的人际资源
当你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工作方式、价值观,以及你的贡献,还需要构建你的人际资源。人际资源指的是,你认识的,并且愿意帮助你的人。(那些你认识的,却不会给予你帮助的人,充其量只是联系人而已。)
对于求职而言,人际资源比简历、面试更重要。
企业招募员工的方式,先从公司内部寻找有没有符合的候选人;鼓励员工内部推荐;最后才是通过外部招聘。前两种方式缩短了招聘的周期,降低了人员招聘成本,因而比较受企业的推崇。对于求职者而言,有内部人员推荐,要比从一堆简历中脱颖而出,成功率高许多。
很多人通过读书考证来实现转型。我之前有个下属,很刻苦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她直言不讳地说,想要转行去其他领域。我鼓励她说,那很好啊。你有了解过自己同学中,有多少人正在你向往的行业中工作吗?她茫然地看着我。我接着问,你认识多少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引荐你进入圈子?十个有吗?她依然茫然地摇摇头。我说,那等你学成获得专业资格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有人带你入行吗?靠一张文凭,完全不相关的工作经验,就能顺利实现转行吗?她被我问得不知所措。我给她的建议是,下次去上课的时候,去结识下一起学习的同学吧。每次至少认识五个。了解他们所在的行业。有没有正在从事该的行业工作的同学,通过他们认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了解更多的行业资讯,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什么样的职位是适合你?如果有机会认识行业专家,对你的职业转型和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此外,你还可以咨询生涯规划师,解决职业定位、发展、转型、平衡等各阶段的困惑。
健身,你有的特定的私人教练;美容,你有专职的美容顾问;你还有专门的造型师帮你打理形象。那么,是否该给你的职业,找一名“私教”,帮助你事业更上一层楼?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