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初晴的早晨,和同事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
新铺的沥青路,经过雨水的洗礼,闪耀着黑宝石般的光彩。道旁沟渠清可见底,金黄的稻穗带着丰润的气息。蟋蟀和纺织娘在濡湿的草中低声唱着秋日的诗,伴着明净的远山,和山间人家升起的袅袅炊烟,如水墨画般温润祥和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还是住在乡里好,”我说,“城里哪有这样好的空气。”
“你是没见过这里五年前的样子。”同事说着,弯腰捡起路边草丛中的槟榔包装袋,丢进不远处的垃圾桶,说,“那时候乡里哪有这么干净。”
以前没有这么干净,我是知道的。我来到乡镇工作时,正是环境整治大行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但开展环境整治之前的乡村是什么摸样,我还真有些好奇。
“五年前这里是什么样的呀?”我问。
“以前乡里不像城里,有清洁工,垃圾桶。家里的垃圾没地方收,乡里也没那么讲究,就直接往坡下面倒,”他说着,指着前方拐角处的水渠,“以前那个坡下面,看不得,尽是红红绿绿的垃圾袋,就是个垃圾沟。”
接着,他说起五年前,刚开展环境统筹同治三年行动时的一件事。
那天,乡上书记带着机关干部下村去清理陈年垃圾。正干的热火朝天,一个村民拿着垃圾桶,看也不看就对着刚清扫干净的地方倒。当时,他心里恼火极了,忍不住说:“大嫂,我们辛辛苦苦帮你们搞卫生,你不但不帮忙,还又倒在我们搞干净的地方,这样做要不得啦!”结果村民却反驳到:“我又没要你们来搞卫生,你们乡干部有空,不如去做点实在的事啊!”说完转身便走了。
“她这么说啊,你心里不是更恼火了?”我问。
他说,当时听了这话心里是真不好受。但后来想想,也能理解。干部突击式的搞卫生行动,难免让村民认为是作秀,心存反感也是情理之中。
“习总书记不是说不忘初心嘛。我当时也不晓得这个话,只是觉得,我们本来是为了让环境变好才去搞卫生,因为村民不信我们,我们就不做了,那不真的变成作秀了。”他说。
“那后来呢?”
“后来啊,我们成立了党小组,村上党员带头,发动群众一起搞卫生。又给村上拨款,修路修屋场。搞了一年多,老百姓习惯了干净的路,也就没人乱倒垃圾了。有的村民还自己在屋边上种花种草,村里就更好看了。现在,路上哪里不干净了,谁家里养猪养牛不注意,把周围环境弄脏了,村民还打电话给我们,要政府帮忙去清理咧。”同事笑着说。
同事说的很轻松,我却听出来其中工作的艰辛。望着清澈的水渠,我忽然想起这样几行诗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从垃圾沟到清水渠,从不信任到共同参与,这变化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五年前,面对着热火朝天的环境整治大行动,村民们也许会心存疑虑,甚至认为是面子工程,是作秀。但当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提质带来的便利与美好,他们同样会撸起袖子,一同投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之中。这大约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心底的愿望。当我们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前行,向着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前进,无论质疑多少、前路多难,我们必将赢得人民的信赖,必将和人民携手,共同到达幸福的彼岸。
“回去吧,”同事说,“还有半小时就上班了,今天还要去村上扶贫呢!”
我们踏上归程。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温煦得像母亲的手掌,抚过微黄的梧桐叶,在风声里簌簌的飘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