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三天没有码字,并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累。而只是因为情绪烦乱。发现自己是个容易被情绪控制的人,一遍遍强调要做情绪的主人,可是却又总是无法摆脱巨蟹座的弱点,读圣贤书,解圣人言,可是当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总是很有难度。故而,我悟到:圣人的话,不在读,而在为。
我们书接上文,继续今天的《论语》正邪说。
无论《论语》中提到的学习方式方法,还是态度以及学习内容,最终都要靠人去实践,否则都是空谈。而人,孔子又定义为两类: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有两种解释:①地位高的人;②品德高尚的人;小人也是,有两种解释:①地位卑贱的人;②品德低下的人。
而至于学习,孔子是提倡有教无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怎样的人才能在学习上更好呢?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里孔子强调做人的庄重。一个庄重的人,就会不怒自威。那怎样的人才算是庄重呢?我们参观过佛像,看看佛像是不是很有庄严感?人民大会堂是不是也有一种庄严感?再想想,只要是正式场合,开会或者参加活动都是正装,深色西服。这就是一种庄重。当从形式上表现出来这种庄重的时候,就会让人有一种敬意。但是孔子更加强调的是内心的庄重。也就是说,由心而生的庄重,然后自热而然地展现在脸上,体现在自身的气场上,有一种威严。心生庄重,也就意味着心生敬意。当一个人对自然万物心生敬意的时候,他在学习上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对待,不论是文化知识,还是道德理论,都会有一种敬意,故而在学的过程中,会格外认真,也就会把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牢实。
相反,当我们心中对万事万物没有敬意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在一些场合里表面上装作庄重,但是会在另一种场合就会懈怠。就会露出本真来。比如某些领导在会场上一本正经,但是在一些生活场合,就会表现的很不合理,会让自己的下属瞧不起。尤其是酒后,更是肆无忌惮。这就是本身对“权力”这个词的不敬畏造成的。生活中很多的事例,不再一一赘述,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开始学着完善自我。
孔子一直强调做人的标准“主忠信”,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国家都要忠信。这也是衡量君子小人最基本的标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我觉得做到最自己的忠信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应该如何交朋友呢?或者说交怎样的朋友呢?孔子提倡的是“无友不如己者”。怎么理解?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
一、没有朋友不如自己。那就是说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身边的人,都有我们可取的可学习的地方。这符合孔子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主张。身边的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供我们学习。
二、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里,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以下几类:①学习成绩不如自己;②社会地位不如自己;③财富不如自己;④道德品质不如自己。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一个循环。自己不可能是最好的那个人,也就是说,按照循环,谁都无法交上朋友了。这就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了。那么孔子应当指的是第四种,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生活在春秋战乱的那个年代,一旦交上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有可能会惹来杀生之祸。我想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生说的。这个学生可能交了一些各方面都不如他的人,而且对这个学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时,孔子和学生谈话,告诫学生的一句话,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当下的我们,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学生,但就是因为交了一些损友,结果自己也就变坏了,沾染了很多不良的习惯。
对《论语》每一章节的理解,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环境。这是语录体,语录体的特点就是记录的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老师对不同学生的话语。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就会理解错孔老师的意思。
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个经常犯错,又害怕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学生时,我们应当直言不讳地对他说:过则不惮改。
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最后,杨康之“妻”诞下一遗腹子,让郭靖夫妇起名,郭靖沉思后,说这个孩子的父亲犯了过错,最终没有改正。这个孩子就取名为过,字改之。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意。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我们普通人没必要害怕犯错误,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错误,然后积极改正就好。但是孔子之所以说出这句话,也证明很多人是害怕改正错误的。主要原因是面子、虚荣心作祟,不敢承认错误。有的甚至宁愿一错再错,只是为了可怜的虚荣心而已。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孔老师当时说这句话是针对那位学生的。但是从今天的教育角度讲,在我们的学生中间,这些问题都会有出现,故而针对他们不同的不足,引用孔子的话,给学生以 正确的引导,使我们自己,也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更加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