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被“高效求职、精准招聘、人才金字塔、深挖人的潜力、人工智能、快速匹配、企业文化、慢求职、被放鸽子、智能客服机器人”这些词一直缠绕,不能脱身。跳出当前的岗位和工作,作为HR参加了一场公司内组织的程序员选拔面试会,看到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忽然茅塞顿开,有点思路了。在此,跟大家分享下,还请专业人士多多指教。
随着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各类辅助写简历的产品层出不穷,让本来很单纯的简历已经不单纯了,超出了肉眼甄别的范围。
案例一:参加面试人员提交的纸质简历,设计精美,文笔流畅,内容丰富且有深度,都各具特色。但是进入笔试环节后,面对一些程序员简单的逻辑思维题,很多人直接交白卷。进入到面试问答环节,开始有人直接摊牌,说当时都学过,现在都忘记了。再次追问后得知,大部分人都是借助了不同的辅助工具速成了一份完美的简历,在填写过程中,很多语句或技能都不用人为编辑,全部都是工具自动生成。
这类产品虽然是迎合了求职者的需求,让简历更具竞争力,但是却降低了人的诚信度,最终并没有提升求职的竞争力。
冷冰冰的文字介绍,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力,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
案例二:有一个天马行空,滔滔不绝,停不下来的男生让我印象深刻。他主动提出,不想做笔试题,直接进入到面试环节。活跃的思维,让面试官们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不过等面试官反应过来时,也都一致认为他提出的见解和分析还是很到位的。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加怀疑,简历在招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求贤若渴的局势下,大部分HR还在做着筛选简历的工作,人的潜力是单纯的一段文字就可以看出来的吗?只是因为简历字写的太少,就pass掉那些不墨守成规的人才吗?
可量化,可测验的东西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无法形成清晰、生动的人物画像。
案例三:同样在那场面试中,一个笔试成绩最好的男生,面试时发生了点小状况。面试官只是问了下现有岗位工作内容,很简单的问题,居然让这个外表很强壮的男生,紧张到无法说话,这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在面试之前,如果让该求职者做一套人才测评题,肯定可以检测出他是一个不善言谈或交际的人。但是尽管有一份准确的专业的测评报告,还是想象不出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是无法提供准确的决策。就像女儿期末考试考了95分,我没有任何感觉,女儿期末考试考了95分,是全年级第一名,这会让我欣喜若狂。只有数字太生硬了,需要借助更生动的东西刻画出来。
基于以上的真实案例分析,我认为场景化的面试才是真正达成意向的核心环节。也许一份准确的测评报告可以挖掘出人的潜力,但是到人岗匹配这个流程,单纯的只是靠测评报告去现实,还是有风险的。就像案例二中提到的求职者,他很优秀,但是不适合我们,他跟我们的企业文化匹配度较低,现有工作环境或者是工作模式,一定不是他想要的。另外,企业的发展跟不上个人的节奏,即便录用了,也会很快离职的。
谈到此处,也许有人会提出,人是可以适应和调整的,可以由不匹配变为匹配。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工作,我认为作为人才招聘网站,最终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单纯的只是让企业招聘到人,让个人找到工作。最终的目标应该是站在人的角度,实现人才和岗位的优化配置,让人才快速找到可以发挥他无限潜力的平台。
接下来,再谈下现在面试环节存在的问题。很多HR都有感受,为了招聘到一个合适的人,需要约大量的人来面试,不停的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耗费很多没必要的时间,最痛苦的是还经常被放鸽子。基于以上问题,这个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是不是恰到好处呢。
站在求职者的角度考虑,参加一场面试感觉很新鲜,有激情有活力,如果是参加多场,并且很有可能都是一样的问题,回答很多遍是什么感受。同样岗位的通用面试题完全可以共享的。
根据以上的问题,对未来的人才求职招聘流程进行一个设想:
第一步、进行人才测评,准确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瞄。
第二步、快速留下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工作经历)
第三步、直接进入到与当事人职业定位匹配的人工机器人面试环节,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结合大数据实现语义分析,画面分析。保留下面试过程,供企业用人方查看,通过测评报告和面试报告确定出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也提供给企业主动用机器人发起面试的功能,HR可以自主设置不同维度的面试题。
第四步、通过面试的通知实地参观,感受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节省出HR的时间用于向个人展示企业实力和发展空间等。个人在找工作时,都会对所要应聘的企业认真备课,让自己各方面符合企业要求。现阶段各个城市人才抢夺战打得火热,企业要抢人才,不也一样需要提前备课,提前获知这个人想要什么,怎么样才能把人才留下来,在面对面交谈时,可以把早已为个人量身定制的各种吸引条件直接亮出来。
以上是小女子个人的一点见解,望各路大神多多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