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信仰反思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世人!释经灵修
我们合理的信仰——信仰产生动力之从“论八福”看使人得福的三种性情

我们合理的信仰——信仰产生动力之从“论八福”看使人得福的三种性情

作者: aef834861779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18:48 被阅读32次

    上一篇我们透过对“论八福”的背景,和八福中的第一福的分析,使我们知道从神那里获得能力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灵里的贫穷!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目的来亲近神,且要时刻杜绝任何人事物在我们心中取代神的位置,以至于成为我们的偶像!

    我们将继续分享“登山宝训”接下来的内容,希望借着神智慧的箴言,使我们知道如何在神的旨意下,过有福的人生!

    1、哀恸

    在上次的分享中,我们或许刚能够理解贫穷的人,也就是虚心的为什么有福!紧接着耶稣却又说“哀恸”的人有福了,貌似这两样都不在我们平日里所理解的有福的范畴之内,可是耶稣的话是不容置疑的,他说因为他们必蒙安慰!那么怎样才算“哀恸”呢?

    “哀恸”指跟深表同情而有的哀伤,包括:对于自己的犯罪失败,对于圣徒的冷淡退后,对于教会的分裂荒凉,对于世界的邪恶败坏,对于世人的刚硬不信,而在内心产生深切的忧伤与哀痛!

    这份哀恸并非是杞人忧天般的长吁短叹,而是面对实际问题而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哀伤!所以它是能够带来积极意义的!首先不曾哀恸的人,不知道甚么叫作安慰;神的安慰不单是言语,而且是实际的,惟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领略。保罗因多受困苦以至于在腓力比书中写道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也因此当哥林多因受责备后悔改,保罗才能在哥林多后书那么深刻的阐述出安慰的真谛:

    【林后1:3-7】“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短短四节经文“安慰”这个词就出现了十次,这安慰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神而来的,另一种是从人而来的,后一种却是前一种的延伸。因着我们在患难中从神所得的安慰,我们会更懂得体恤安慰别人。正如保罗在罗马书所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当我们在患难中忍耐,并学会依靠神胜过患难,我们便因此得到成长塑造,也能因此对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更活泼的盼望,也能够帮助有相似经历的人有胜过患难的盼望。

    所以这个福分也可以解释为,凡能忍受得住生命中最痛苦的忧伤者,有福了。阿拉伯人有谚语说:‘所有的阳光,造成一片沙漠。’阳光不断普照的大地,即将成为果木不生的不毛之地。有些东西只有雨水才能使它生长;有的经验只有忧伤才能产生。忧伤对于我们可以有两种作用:世上没有一件东西能像忧伤,使我们知道人间的仁慈,与神的安慰和怜悯。许多人在忧伤的时候,对于他的朋友与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事事如意的时候,人可能在外表上平顺地渡过几年的光阴;但忧伤驱使人进入生命的深处,假使他能好好的接受,新的力量与美善,将要灌注他的灵魂。

    有话说:我与快乐同行一哩,它一路与我谈心;但它所说的一切,并未留下任智能。我与忧伤同行一哩,它静默不发一言;啊!我竟学到许多,它教我更为聪明。

    也有的人将这个福份作如此解释:‘凡为这世界的忧愁和痛苦而极度忧伤的人,有福了。’

    沙甫慈白利,对于一般男女二人及幼小孩童的贡献,可能比任何一位社会改革者更多。开始原来十分单纯的,当他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他住在哈罗,一天他正在街上走,遇见一位贫民出殡,棺材是一只劣等粗工制成的木箱,放在手推的独轮车上。那辆小车是由四个醉汉推着,他们一面推车,一面唱着下流的歌曲,而且彼此戏谑嘲弄。当他们把车子推上山坡的时候,那木箱,也就是棺材竟从车上滑下来,而且裂开了。虽然这一类的事发生,实属不幸。有的人可能认为它很好笑,有的人可能以万分厌恶的态度转身离去,也有的人可能耸耸肩胛,表示跟他们毫无关系。年青的沙甫慈白利看见了自言自语说:‘我长大以后,要贡献我的一生,使这一类的事不再发生。’因此,他决意奉献他的生命来关怀别人。基督教是关心人的宗教,这个福份的意思乃是:凡是极度关心这世界的痛苦、忧虑和别人的需要的人有福了。

    这个福分还有第三层理解为:凡为自己的罪和他自己的不配蒙恩,而感到极端忧伤的人有福了。

    我们已经看到耶稣的第一个信息就是看到自己灵里的贫穷,知道自己的无能为力!人若不为他的罪忧伤,就决不会了解自己的无能为力。真正改变人的,是他们突然遭遇某件事情,使他们的眼睛明亮了,看出什么是罪,甚么是罪的作为。一个孩子,也许可能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到行为的结果与影响;直等到有一天某些事情发生了,他们看到父母受打击的面色,才突然间看到罪恶的真像。

    这就是十字架为我们所作的工作。当我们看到十字架,我们必定会说:‘这就是罪恶所造成的结果,罪能够拿走世上最可爱的生命,使之被压伤在其上。’十字架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开启人们的眼睛,使他们看到罪恶的可怕。人见到罪恶可怕的真像以后,除了为他的罪经历极度的忧伤以外,甚么也不能作。

    基督教是以罪恶感为起点,凡为自己的罪恶极度忧伤,凡为自己的罪在神与耶稣基督身上所造成的恶果而心碎;为了看见十架,并为了罪恶所造成的毁坏而感觉惊恐的人有福了。凡有这种经验的人,一定会得到安慰,我们称之为痛悔的经验,‘ 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十一17)。除非被碎心怀经验极度的忧伤,我们不能达到赦罪之乐的道路。

    所以总结第二个福份真正的意义,乃是:凡为世上的苦难,与他自己的罪恶而心碎的人,有福了;因为他要从他的忧伤中,寻神的喜乐。

    2.温柔

    接着第三个福是“温柔”的人有福了!蒙福内容是:他们必“承受地土”。 在我们现代英语的用语中,温柔是很难被引以为荣的字眼。今日所谓的温柔,其中含有没有骨气,卑屈与不够活泼的意思。它是描绘一个柔顺无力者的画像。可是希腊文里,温柔就是一个道德上的用语。

    亚里士多德在温柔的质量方面,有许多高见。他在论到每一种美德的定义时,总是从两个极端的中庸点去表明它的真义。一方面是极端的过量,另一方面是极端的不足,在中间的就是那个美德──是中庸之道。

    例如:在一个极端浪费者与极端守财奴之间,就是一位慷慨的人。亚里士多德给温柔的定义,认为它是在过份的发怒,与过份的不发怒之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温柔在过份发怒与少发怒之间的折中途径。因此这福份第一种可能性的翻译,就是:凡在适当的时间发怒,在不适当的时间从不发怒的人有福了。

    如果我们要问,其么时候是适当的时候?甚么时候是不适当的时候?按照生活一般的规律来说,为了我们个人的受辱或受害而发怒,永远是不适当的;基督徒永不可以如此行。可是为了他人受害而发怒,却永远是适当的。自私的发怒总是罪恶,不自私的发怒,能够成为世上道德的动力。

    温柔在希腊文中另有第二种标的用法。这个字常用在凡经过训练,顺从命令,并知道如何听从指挥的驯畜。它是用来形容知道接受管制的牲畜。因此这福份第二种可能性的解释是:每一种天性、每一个冲动、每一样欲望都在控制之下的人是有福的;完全自我控制的人,是有福的。

    这样的定义,一看就知道必需加以改变,它不是说一个人能够自我控制是有福的,因为像这样的自我控制,是超乎人的力量;而是说完全受神控制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只有在服事祂的工作中,我们才能找到完全的自由,并在遵行祂旨意的事上,找到我们的平安。

    另有接近这福份的第三种可能,希腊文中的温柔含有除去一切骄傲的真谦卑。没有谦卑,人就无法学习;因为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无知。没有谦卑也不可能有爱心,因为最起初的爱心,是从不配蒙爱的感觉中产生的。没有谦卑也没有真正的宗教,因为一切真正的宗教,是从认识我们自己的软弱与我们对神的需要为开始。一个人若时常意识到他是受造者,神是创造主,没有神,他就甚么也不能作,他才能达到高超的人性。

    谦卑是,承认学习的需要与蒙赦的需要。它形容人向神所必具有的态度。因此这福份第三种可能性的解释乃是:凡心存谦卑,知道自己的无知、软弱与需要的人,是有福的!

    耶稣说这样的温柔一定会承受地土。历史的事实也显示,凡是拥有自我控制恩赐的人,凡是欲望、天性、冲动都在管制之下的人,一定是伟大的人物。民数记说摩西是历来所见最伟大的领袖,以及最伟大的律法赐予者。‘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十二3)。摩西并不是个性软弱的人,他不是没有骨气的人:他是一个能够大发愤怒的人,但他的怒气是受约束的,惟有在适当的时候才发泄出来。箴言的作者也曾说:‘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十六32)。

    根据对希腊原文这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这个福气的整体可理解为:“在适当的时啊候发怒,在不适当的时候不发怒的人有福了。他的本性,冲动和欲望都在控制之下,因为他自己就是在神的控制之下。他心存谦卑,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软弱,因为像这样的人乃是人中之王!”

    温柔的人不但对自己无所求,对别人也无所求,满足于神的安排;这样的人,不只胜过别人,且也胜过自己。知道从旧约到新约都透露着我们在世上的身份不过是客旅,所以我们所羡慕的,乃是天上更美的家乡。因此,我们不为这地上的一切与人相争。一个肯背十字架的人,才是真温柔的人;凡是处处事事不愿意叫自己吃亏的人,在他绝对温柔不来。温柔的人因为不坚持自己的权利,按表面看,他们是吃亏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是心灵最富有的人。向神温柔不刚硬,神才能支配你的心,你也就能在属灵的路上开始往前,扩展属灵的经历,就是承受属灵的疆界──土地。也希望我们在神面前也能够如此温柔谦卑!

    3、饥渴慕义

    接下来我们一同分享“八福”中的第四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字句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有经验与思想作为后盾。任何字句的意义,是以使用这字句之人的背景为根据的。这种情形在这个福份中,显得特别真实。初次听见这福份的人,所得到的印象,与我们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在现代的生活状况之下,我们很少有人体会到真饥渴的意义。在古代的世界却是完全两样了。从前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价,相当于八个辨士,即使那时候金钱的购买力与现在的不同,仍没有人在这种工价之下,能够吃得肥肥胖胖。古代的世界在这方面是十分不同的。在巴勒斯坦,一个做工的人,每星期只吃一次肉,该地的劳工与做散工的人,实在离真正的饥饿线相差不远。

    干旱的情形更是严重。古代的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家都不可能从水龙头取用清洁冰凉的水。人出外旅行,在路途中可能遇着那种的热风吹袭,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把他的头裹在头巾里面,背对着风,等候它过去。旋转的沙粒塞满了他的鼻孔、喉管,直到他几乎窒息,直到他奇渴难当。这是现代人的生活很难遭遇到的现象。

    这福份中所形容的饥饿,并不是藉着小食得到满足的饥饿;而所说的干渴,也不是一杯咖啡或一杯冷饮可以除去的干渴。它没有吃的到快要丧命;非饮水不能存活的干渴。

    因此这福份实际上包含着有一个问题,和一个挑战。实际上它是询问‘你对于良善的渴慕到甚么程度?’‘你是否也像饥饿的人需要食物,干渴濒死的人需要水,那样的需要良善吗?’我们对良善的渴望,到底有多么强烈呢?

    多数的人有渴求良善的本能,可能仅属空中楼阁,并不尖锐强烈。当决定性的时刻来到的时候,他们并不准备为真正良善的要求而努力、牺牲。多少的人为司蒂文生所谓的‘富足病’而苦恼。如果我们真正想望良善,胜过世上任何的事物,世界将会因之有显著的改变和极大的不同。

    我们从这方面来看这个福份,就知道它是所有的福份中最有要求性和最令人惧怕的一个福份了。它不仅是最有要求的福份,也是最安慰人的福份。它的背后有这种意思:蒙福的人,并不是已经得着或达到良善的人,而是那全心向往良善的人。如果这福份只临及达到良善的人,就没有一个人会蒙福了。可是这福份却临到那不论遭遇多么失败,但对崇高良善仍抱持真挚爱慕之心的人。

    韦尔斯说过:‘一个人可能是一位劣等音乐家,但却深深的喜爱音乐。’司蒂文生说即使那堕落沉迷至深的人,‘他们在妓院和断头台上,仍然紧握着美德的残屑。’著名的律师与法官伯儿奇脱有一次论及他在工作中所接触的罪犯。他说在每一人里面,都有一些不能消灭的东西,良善如同那‘追踪的狩猎者’,随时紧随着。最坏的人也有他高贵的品质。

    其实一个人最令人惊讶的并不在于他是一个罪人,而是即使在罪恶之中,他仍有从善的愿望;虽身陷泥坑,仍不至于完全忘却高尚的思想。大卫总是想为神建造圣殿,他的雄心并没有完成,因为神不准许他这样作,却对他说:‘这意思甚好’。满有怜悯的神,在审判我们的时候,不单凭我们所达成的结果,也要凭我们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中最后的一日,仍如饥似渴的想望良善,即使他没有达到良善之境,他也不至于被拒于此福分的门外。

    这福份还有更重要之点,这一点惟有在希腊文中出现。按希腊的文法规则,饥与渴这两个动词后面要随着所有格,在英文中是以‘的’表示所有格,‘这个人的’就是所有格。希腊文中随着饥与喝两动词后面的所有格,乃是所谓部分的所有格。意思是在希腊文说:‘我因缺少面包而饥饿。’这表示他所想要的是一部分的面包,并不是整块的大面包。希腊文:‘我因缺水而干渴。’这表示所要的是一部分的水,喝一口水,并不是整罐的水。但是在这个福份的‘义’字,却极不寻常用直接告发式,并不是用通常的所有格。当希腊文中饥渴的动词用告发式,不是用所有格的时候,意思是说,饥饿与干渴是为了整个的东西。用告发式说到我因缺少面包而饥饿,是表示我需要整块的面包;用告发式说我因缺水而干渴,竟思就是我要整壶的水。因此正确的诠释应当是:凡为整个的、全部的、完全的义而饥渴的人有福了。

    这是很少有人做到的。人们常以部分的义为满足。例如:一个人在某方面说,是一个极好的人,不论别人怎样不断的尝试总不能在他身上找到丝毫道德上的过失。他的诚实、他的道德、他的高贵简直就是无懈可击,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依在他胸前,倾吐自己失败的凄惨故事,如果有人想要这样做,准会打冷颤。有一种良善是带着硬心、批评、与缺乏同情心的。像这样的良善,只是部分的良善。

    另一仿面,一个人可能具有各种的过失,他可能醉酒,发誓、赌博、发脾气,可是若有人遭遇困难,他会把他口袋里最后的一分钱,和他身上唯一的外衣送给他。这也是一种部分的良善。这福份说不要以部分的良善为满足,渴慕完全的良善的人有福了。冷酷的完美与有过失的热心肠都是不够的。

    因此,第四个部分应译作:凡渴望全部的公义,如同饥渴的人渴望食物,干渴濒死的人想望饮水的人有福了,因为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今天我们就分享到“八福”中的第四福,如果说第一福:认识到自己灵里的贫穷是到神那里获得灵命成长的第一步。那么我们今天所分享的三福,就是在认识到自己无能为力面对内心的贫穷,而来到神面前求神怜悯的基础上,逐步在基督的恩典里,得到生命的更新,获得蒙福生命的内在步骤。首先要为世上的苦难,与他自己的罪恶而心碎,然后才能谦卑顺服在神的权柄之下,让自己每一种天性、每一个冲动、每一样欲望都在神的控制之下!从而渴望全部的公义,如同饥渴的人渴望食物,干渴濒死的人想望饮水。

    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继续分下剩下的“三福”,愿我们都能够成为真正蒙福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ef834861779:已在微信公号《耶稣基督的门徒》推送

      本文标题:我们合理的信仰——信仰产生动力之从“论八福”看使人得福的三种性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j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