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作者: 南陌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22:41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心理学中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屡次碰壁后放弃)

    概念的提出

    1976年,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当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以难以忍受的电击。起初狗在笼子里到处逃窜,重复几次后发现没有用。

    于是一听到蜂音器响,就吓得直接趴在地上发抖。后来即使笼子门打开了,狗还是一听到蜂音器响就趴在地上,不再想着逃脱。

    也就是说狗从中学会了放弃摆脱对命运的控制,听任摆布而不再采取任何行动。

    实际应用

    人类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在某项工作屡次遭受挫折时,就会失去信心放弃再努力。

    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潜意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此时并不是自己真的“什么也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心理,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藩篱。

    遇到困难不是想法设法去解决,而是像上面那只绝望的狗一样,直接躺倒。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件事做不好,不代表所有的事都做不好;这方面不好,不代表各方面都不好。这是客观事实,然而受限的思维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孩子也是如此,刚生下来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勇于去尝试,什么也不怕。

    但是如果抚养者总是否定、打压,慢慢地他就会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如何应对

    01改变认知,学会正确归因

    要改变认知,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先有概念,接着捋清原理,然后才会有改变。

    错误的认知会导致错误的结果,错误的归因会导致错误的认知。

    比如当你在学习中受挫时,你会把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

    如果是归结为外在的、可控的、能改变的因素,比如自己做的题太少,自己没有用心等,那么接下来自己就可以通过多做题用心做去改变。

    如果是归结为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认为是自己智力低下,能力不强等,那么接下来自己可能就会放弃挣扎。

    02行动起来,用外在行为改变内在认知

    再好的想法不去做都是空想,不去做就没有结果,更提不上用行为改变内在认知了。

    对于习得性无助者,要想办法驱散他的失控感。

    也就是说可以给他适当的自主掌控权、决策权,帮助他找回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我们往往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这其实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让孩子有必要的自主掌控权,决策权,让孩子们找到“掌控感”,就可以帮助你用行动瓦解无能为力的失控感,进而引发“习得性无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得性无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w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