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电影漫谈
《朗读者》:被害者与施暴者只有一步之遥

《朗读者》:被害者与施暴者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 JuneLim | 来源:发表于2019-05-13 07:40 被阅读17次
    The Reader 海报

    即使过了将近80年,关于反思纳粹的电影还在继续创作着,每部作品都试图从未曾出现过的角度去将那个时代剖析给当代的世人观看。一幕幕解剖现场,当中都包含着对纳粹死灰复燃的恐惧。

    《朗读者》上映于2008年,采取的角度是避开正面展现战争时期的纳粹暴行,转而关注战后对底层党卫军的审判。

    即便是这样,影片也没有从一开始就进入审判现场,而是通过米夏和汉娜的相遇,从一个爱情故事循序渐进到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核心。

    米夏在为汉娜念书

    这场相隔21岁的恋爱,牵涉到两代人的纠葛。战后的德国新生代,对纳粹的憎恨程度,或许仅次于战时的被害群体。片中米夏的法律系同学就扬言要杀掉帮纳粹做过事的走狗,并大声发文,全欧洲被征集去集中营工作的人为何不自杀谢罪?

    汉娜曾是集中营的看守,到了这个人人喊打的时代,她必须向米夏隐瞒自己的身份。米夏爱上了她,但在知道真相后,他的情感还是无法战胜他的理智,手握可以帮汉娜减刑的证据,却选择了沉默。这种憎恨已经超越了情爱,深深烙在那一代德国青年心里。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会介意片中语言没有使用德语,显然电影创作时还是有作出一定程度上的商业考虑的,不仅用了英语台词,还请了知名演员加盟,前期的故事具备的情色元素也是宣传的一大利器。

    凯特·温斯莱特 饰 汉娜

    但看到后面就会发现,创作者的意图,并没有被非原味的语言封堵住,所揭发的问题一样振聋发聩,令人陷入深思。除了《朗读者》外,还有一部电影也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即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言归正传,战争的危害并不会因为双方决出胜负而停止,被害群体的心灵创伤固然难以修复,而加害群体的后代,也饱受思想上的折磨,他们多数都以憎恨让自己和他们撇清关系,试图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本,这成了那一代德国人独特的心理状态。

    米夏与老师

    在普里莫•莱维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一书中,曾经讲到集中营里,一些受害者在党卫军的威逼下对另一批囚犯施以暴行。不仅如此,即使军官们不在场,恶劣的环境也让他们不得不采取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机会。

    被害者同时也是施暴者,愤恨与愧疚并存,是许多幸存犹太人在恢复自由身后自杀的原因之一。

    穿制服的汉娜

    《朗读者》除了展示出一个特定群体的痛苦外,也敲响了新的警钟。在仇恨的驱使下,一批新的施暴者浮出水面,米夏的激进派同学,法院旁听的民众,都嫌法律程序太过繁复,如果没有法律这道屏障,他们恨不得即刻将犯人生吞活剥。

    纳粹给人类的阴影,在战败之后仍在持续,所有人都在担心历史重演,而《朗读者》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提醒观众,纳粹不止是希特勒,“仇恨”随时可能奴役新的一批人,在其驱使下上演一出新的悲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朗读者》:被害者与施暴者只有一步之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yk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