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第一节课,我坐在办公室里批作业。其间听到两位年轻的女同事在谈论孩子期中考试的事,说自己的孩子在这次期中考试中作文没写好。不是没有素材,就是文章没有结构,反正是,作文的得分特别低。所以这两位女同事很焦虑。
我也能很清晰地感觉到她们的这种焦虑。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没有必要。就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写文章,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我的孩子读小学时,我压根就没有关注过她的会不会作文的问题。我记得那个时候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开车带她去外面玩,各个景点到处玩,每个周末都是。回来以后要求她把当天的游玩情况写下来。孩子不知道写什么,我就提醒她“哪些地方好玩”“哪些地方不好玩”。不好玩的地方可以“少写”甚至“不写”。而好玩的地方,则要求她写清楚“为什么觉得好玩”“你玩了些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等等内容。只有孩子能把这些内容写清楚,写明白,我觉得就达到目的。
虽然当时也没觉得什么,纯粹就是为了让孩子记个流水账。但事后发现,让孩子用这样的方法写的作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虽然行文略显稚嫩,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等孩子稍稍长大,因为功课相对比较紧张,所以每周出去玩已经很不现实。这种情况下,我就着手培养她看书、阅读的兴趣。因为我觉得,“阅读”这事,马虎不得,必须得从小开始培养。
说实话,刚开始时,孩子是很不愿意看书的。一来是因为有很多的字她不认识,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看书着实是一件很“无趣”的事,哪里比得上“到处游玩”让人开心。多次的说教均以失败告终。
一个不经意的事件,让我发现孩子对“故事”有独特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按其爱好,买来她所喜欢的小人书、故事书,让她自己去翻、去看。慢慢的,孩子开始接受这一类书籍。
随着年龄、阅历的同步增长,孩子不再喜欢这类“幼稚”的书籍。所以这个时候,便开始给她讲各种精彩的故事,讲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规定的那些名篇的故事。故事不能全讲完,往往讲到最精彩之处便停下来,不讲了。后面的故事情节,如果想知道,自己去我的书房里找,找相对应的书,自己接着看……
渐渐的,看书、阅读就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平时的学习,甚至于在最紧张的中考、高考前夕,她都会很自觉的每天看上十几页、几十页……很多时候,一家三口围坐在客厅的不同方位,每人手里一本书,各自认真的阅读着……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到孩子中考结束时我发现,她不仅仅读了完初中语文课本规定的35本书,甚至连高中语文课本规定的名著都已经读完了一大半。而与此同时,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这个很没静心、一向好动的孩子,竟然能在书房里一坐几个小时不动声色,竟然能在中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写出几乎满分的作文,竟然能在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每次拿个二等奖及以上的奖项,几乎对很多的语言文字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在陪着她一起阅读的这些年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解答她那些古怪刁钻的问题,我须得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解答。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收获的过程。这个“阅读”的过程,是我们父女俩双赢的过程。哦不对,应该是我们一家人“三赢”的过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一直以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开始。不管以后孩子走上什么样的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这么一种“热爱阅读”的习惯,到任何时候、到任何环境,对她而言,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