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易经财经社
[古易原理]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古易原理]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01:57 被阅读2次
    [古易原理]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句话的解读,的确存在重重困难,差不多是整个《易经》不好解读的集大成者。原因有三。

    一是泥古。与上一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直观比较,是这一句话最终无解的字面原因。这个事实说明,比较并不是都会发现差异,有时候还会出现混淆。

    二是自缚。不能以语音为侧重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据此解读,是这句话最终归于误解的历史背景。诚然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时过境迁,所以无法做到像孔子那样,坚信有「古之遗言」,坚信在一个叫着《易经》的故纸堆里面,深藏了这个「古之遗言」。我们对此既不佷敬,也不大信,心有疑虑,心志不坚,难怪智者如云,贤者倍出,却唯有孔子才真正发现了《易经》的这个秘密。

    三是局限。国学不科学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斥科学为异端,敝帚自珍,固步自封。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另一种是不懂科学,不知道运用科学手段来打破发展的瓶颈,每每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徘徊不前,不能真正跳出传统的窠臼,并最终错失良机。我们只会围着花朵跳舞,不会采蜜。

    「乾以易知」和「易则易知」紧邻,两个长得一样的「易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实际上前后二者的语境区别之大,无异于天壤之别,一个是总则,是对文明传承代码的高度总结,另一个是细则,而且是具体解释的第一句话,二者的地位都处于咽喉要塞,内容不可能重复。

    其实,这二句对比的结果,结论并非只有二者重复这一个答案,换句话说,这个文字重复的现象,可以有多个合理的可能性,绝非只有这一个唯一解。

    正是因为《系辞》已经精准定性、定位了「乾坤」与「易简」的关系,因此对这个重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二者不可得兼,其中必有李鬼。这个判断或许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但却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结论尽管或然,总算是积极的行动。

    现有的条件,可以判断「乾以易知」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较小,而「易则易知」本身也有同义反复的嫌疑,再考量「简则易从」,主要是综合此后的递进式解释的具体情况,基本可以认为,「易则易知」的「易知」并不是「乾以易知」的重复。

    这与《系辞》是「古之遗言」,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的观点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虽然帛书易里面孔子说《易经》里面「有古之遗言」,但是到底哪些是「古之遗言」,又为什么是「遗言」而非「遗书」,具体情况无从细考。

    以孔子的学识与所在的时代,在「《尚书》厥焉」的背景下,仅仅这一个「古」字的使用,就大有文章。孔子已经古得不能再古,孔子说的「古」又应该上溯到何等遥远。是不是有可能是文字产生之前,是不是因为尚没有文字,所以不得不「遗言」?这些推测都有可能。

    我们从结论的唯一性,即排他性的角度,在留有余地、不违背逻辑的前提下,认为一个基本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孔子至少已经发现了一种以上的承载「古之遗言」的文本,并基本可以自信有某一个或多个文本,是「古之遗言」的语音记录,或者叫语言文字整理翻译版。

    文本是写作的,还是语音记录的,基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极大的概率出现同音字的错用。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已经发现了一些文本里面的同音错字现象,否则这个「古之遗言」的说法就师出无名。

    「易则易知」的「易知」,原本究竟应该是哪两个同音字,比大海捞针强不了太多。以下两个主体思路,纯属个人假说。

    其一,《系辞》会涉及符号。

    作为古易的「说明书」,不可能不提到《易经》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不仅仅提到,而且肯定会重点推介。

    代表阴阳的这两个符号,不知道源于何时,也不知道写法是「一」与「––」的道理何在。如果这两个符号是「古之遗言」的传承,那么《系辞》就必然涉及,否则我们看到的就肯定是假《系辞》。

    《系辞》提到符号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用语言来描述这两个符号。作为易经的作者,当然可以借助可能的条件,另外向受众单独展示这两个符号的图形,但是作为传承,在语言上也必须说得清楚明白,不留缺憾。

    《系辞》的哪个部分存在用语言说明符号的痕迹?当然是介绍文明传承代码的地方,主要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其二,「易」可能就是「一」。

    《易经》应该就是《一经》,历来学者们也进行过论证,有的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却因为种种原因擦肩而过。

    例如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帛书《要》的文章,其中关于「易其心」的「易」该当何义,考证很有趣:

    首先是论点,孔颖达疏「和易其心」,「并不可信。」

    其次论据一,「易其心而后语」,今本的「语」帛书本作「静」。

    论据二,引用段玉裁对「静」字的注解,「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静废矣。」

    论据三,从今本的「民不应也」来看,当以帛本的「静」为是。

    再次结论,要指挥他人,君子得先「易其心」;「易」字「疑当训为治。」

    假设「易」就是「一」,「一其心」是不是更妥当?是不是免去了这一番考证?

    同理,「易则易知」的「易知」也可以就是「一直」或者「一知」,一个横杠(ㄧ)。

    同理,「简则易从」的「易从」,就是两个「一」相随从(––),或者「一纵」,即一竖(|)。

    也许原始的符号另有写法,但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说的是符号应无争议,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易原理]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el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