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一段话71个字(不计标点符号,下同)共一个主题,就是「文明传承代码」,书面表达是「易」、「简」。
《系辞》整个上篇第一章连这个部分加在一起163个字,也就是说其中近一半篇幅在解释「易」、「简」。
前边说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是导语、总则,给「易」、「简」定性、定位,所以这8个字有资格单列。
还应该单列的是结语,「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21个字。
具体解释43个字,主要方式是递进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同时也另有自己的「起承转合」。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局部同样有导语的意义,正面介绍「易」、「简」是什么符号,从二者的联系出发,二者兼顾来做说明。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两个「则」连用,意在强调「易」与「易知」等值;「简」与「易从」等值,是直接用文字来描述「易」、「简」的符号形状。到了这个阶段,符号叫什么名字反而已经无足轻重,新的重心是两个符号的写法。《易经》需要符号来表达和演绎。
「易则易知」即「易」写作「一」,「简则易从」即「简」写作「——」,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就是不管有没有道理,先在现成的传统符号与《系辞》的文字之间画上连接线,然后再来看二者是不是可以划等号。这样的解读也许先天不足,比如将「易从」理解为「一纵」,符号就是一竖「|」,也说得通。所以说服力不够,别人不信,自己也存疑。
纠结了很久才忽然想起来,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两个符号,也非等闲,我们只将眼光聚集于《系辞》,未免小瞧了传承的伟大。其实只要明确《系辞》的这句话说的是两个基本符号,剩下来的就都不是问题。因为无论传承下来的符号、后人使用的符号是什么,只要与《系辞》不冲突就无可否定。
明确游离于《系辞》之外的《易经》符号符合《系辞》的介绍,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回归,因此《易经》的系统不至于分裂,体系趋向完整。
因此,我们说这两个符号是「一」和「二」,在不与《系辞》的介绍相矛盾的前提下,并非离经叛道,仅仅自己用用更无可无不可,如果希望流行,则势必四面楚歌。
一方面,固然与原来的符号得到公认有关。虽然可能不相信符号「一」和「——」与「易」、「简」的对应关系,更不会将这两个符号与《系辞》的这段文字联系起来,但不妨碍一些人敏感别人触动这个话题。
另一方面是太长时间的不懂装懂加装逼,突然说这两个符号可解,本身就是一种触动。不管是触动了自诩的威仪,还是触动了潜在的利益,潜意识里自然冒出抵触和抗拒。
我们将「简」表达成「二」,虽然有竖排版换成横排版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考虑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不违背《系辞》的原意。
如其说《系辞》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介绍了阴阳符号,还不如说,这句话告知了或者说厘定了传承代码的样式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易」要「知」,「简」要「从」。《易经》设定的原始符号「一」,当然符合「知」的标准,是一个充满整体的实体。我国小学算术上代表1个单位的「1」,比较类似《易经》的「一」。
《易经》设定的原始符号「––」,也当然符合「从」的标准,符合《系辞》自己提出的效仿一(原文是效仿易)的标准。在这个方面,我们提出的「二」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文明传承代码」里面没有「0」。
就「数」而言,能够清晰的感到《系辞》在表达方面的高度谨慎,以及逐步推进的路径。我们猜测,这应该与人认识「数」的客观历史有一定的联系。比如从「一」到认识到「一的一半是二」,再到很久才认识「三」,以及在非常晚的时期才认识「0」,也许「文明传承代码」受限于受众的整体知识水平。
更大的可能,应该是传承与「数」并不存在相应的关联,而另有自身的本质特征。《系辞》关于「易数」的介绍虽然不多,但是稍加集中分析,也足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第二点,合乎《易经》的内在规律。
文明传承代码的属性,本质上并不具有「数」的特色,而是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基本元素的内在特征。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易缘于数」,应当也是「古之遗言」,但是却并不一定是《易经》的基本规律,而是一种表象性的现象。是一种刻意的借用,内在另有所图。
《系辞》关于「数」的表述,是基于客观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具体而言,一是不借助「数」,就无法实现对文明传承代码的简明表达。
二是无法构建这些代码的组合模式,因此也就无法进行「卦」的运行演绎,无法实现「易」的知识传输。
三是无法让后人利用卜筮来接触《易经》,宣传《易经》。
实际上,「一」、「二」这两个文明传承代码,是对「天」、「地」这两个单一的基本元素的模拟。因此它们的属性,当且仅当受制于基本元素的本质,而与「数」关系较小,尤其不是一定要合乎「数」的特征。
第三点,契合《系辞》接下来的描述。
我们说文明传承代码是什么,本身没有任何附加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说的天花乱坠没有用,而必须真的能传承文明。
真的能够传承文明的是《易经》,本文不过是传声筒,为了真知吆喝,如此而已。至于听者几何,作用有无,得失只在《易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