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起床,锻炼身体。练腹练臀,出了一身汗。蒸了杂粮馒头煮了菜,早餐搞定。
《多宝塔碑》昨日到货,今天毛笔也要到货了,马上就能研习软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9122/9cf455e035f5090c.jpg)
钟可大《灵飞经》硬笔打卡。
这几天的排挡很满。今天要学习习总书记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出一些心得。要练习转正发言。要洗澡澡。
明天早起锻炼完吃完饭练完字,中午坐高铁回广州。下午跟嘉文还有艳林约饭。嘉文可能照顾我好久没回家,主动提出吃新疆菜。觉得还是挺感动的。嘉文和艳林都很温柔,很细心,能结交这样的朋友真是好运气。
开完转正大会回到家,把两本书还掉。 六月来了,入职在即,可以把《秘书工作手册3》翻开继续研究了;另外,租房的事情也要做起来了。早点儿看房早点儿搬掉。
鲁迅小说笔记
《药》
①“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鲁迅先生有些文字准得吓人。此处描写的路,绝不是闲来无事,处处有用意,处处有暗喻。
②“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一段着实有点儿晦涩。借着网友的品读大概了解了一点儿:
夏大妈在坟前痛哭高喊,为夏瑜辩解,但也只局限于“冤枉”二字。她说“如果夏瑜听到了,就让乌鸦飞到坟头显灵吧。”
然而乌鸦只是冷漠地在树梢驻立不动。后来确实飞了,但没飞到坟顶,而是冲入天际。
乌鸦可以看做夏瑜之类革命者的象征。实际上,夏瑜并不“冤”,他做的是一件轰轰烈烈,甘之如饴的伟大壮举。夏大妈身为夏瑜的母亲,无法理解夏瑜。她不敢也不能站在儿子的立场去理解维护他,而宁愿相信儿子是“被冤枉”的,夏瑜依旧“应该”是她想象中的遵循传统的“好孩子”。
这就是林语堂所说“亲子疏离和革命者孤寂主题相辅相成”。刚刚重温过鲁迅杂文,确实有很多议论亲子疏离的文章。如今辅以各路朋友的解读,对这篇小说的内涵了解得更深了。
果然,经典需要常读常新。说实话,很多名著,青少年确实是看不懂的。那是成年人的作品。像我小时候,只读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情节,夏瑜牺牲的暗线,看不到也看不懂。
唯有后来,自己也走入了成年人的世界,才领会到鲁迅下笔是多么孤寂,多么悲苦,多么痛笞灵魂。
有孩子读得懂鲁迅吗?或者没有?有人在烂漫的青少年就领悟了鲁迅吗?[疑问][疑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