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冒死救出了阿斗并交给了刘备,可刘备竟把襁褓中的阿斗往地上一摔,埋怨他差点连累赵云这员猛将牺牲。后世猜测这收买人心的一摔可能是把刘禅摔傻了,导致他在历史背上了“扶不起来”的糊涂账。但是诸葛亮评价刘禅“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没有多好、但也不差,算是在刘备临终前为刘禅讲了句公道话——这世上的多数孩子就像阿斗一样只是个普通人,却被赋予了过高的期待与过低的评价;反观他们的家长,自诩如诸葛亮般神机妙算,其实也多是些马谡般纸上谈兵的主。
然而家长也会觉得委屈:纸上谈兵伴随着风险,但保持沉默同样也有风险。比起因错误指导使孩子犯错,因不作为而放任问题发生难道不是作为家长更大的失职吗?听起来没错,但这也同时表示,不管家长纸上谈兵的结果是好是坏,从道德动机上讲都是完美的。一句“我也是为了你好”足够令他们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家长在自身判断失误时标榜道德,却爱在孩子判断失误时标榜智力。若孩子听从了自己并成功了,会说“多亏是听了我的话”;若孩子没有听从自己并失败了,会说“如果听我的就不会这样了”。从结果论的角度看同样没错,但是却故意忽略了“听了自己也会失败”、“不听自己也能成功”的潜在可能。
必然会有孩子对家长这种“一贯正确”、不须为任何言论担责的立场表示质疑,换来的毫无意外会是“难道我以后连话也不能说了吗”的反问,意即抛开道德优势和智力优势,家长的言论自由还受法律保护……所以就像为什么孩子不愿向家长倾诉,孩子厌恶家长的指点恐怕也源于对这种“一贯正确”的反感——在亲子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囚徒困境”,家长越是单方面地在孩子身上追求自身的话语优势,就反而越容易得到最差的沟通效果。
……也或许当这些孩子长大为人父母后,与家长斗争的失败经验又会转变为使自己战无不胜的宝剑。这个世界终归是“公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