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10月31日,朋友圈、微信群里被各种万圣节的消息霸屏,有的萌趣,有的搞怪,有的惊悚,总之,大多数人玩得很high。
而在一片喧哗之中,时不时有人发出冷思考: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这么一个阴惨惨的可怕的节日?洋节日是不是沦为商家营销赚钱的工具?崇洋媚外有意思吗?你们怎么对鬼神没有敬畏之心?还有一个指责是“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是在助长孩子的坏习惯,倡导坏风气。囧。
呃……其他人怎么想?我不清楚,只说说我为什么要带孩子过万圣节。
1、创造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每天的生活忙忙碌碌,大多一成不变,有时候需要用仪式感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情感。
我在儿童节给孩子准备蛋糕和礼物;
我在中秋节带孩子做灯笼、做月饼;
在重阳节带孩子登高望远,跟老人家表达祝福;
在万圣节早早备好道具,参加各种活动;
圣诞节的早上一定在孩子床头的袜子里塞上礼物或糖果;
春节前夕带她用动图APP制作拜年小动画,发给亲朋好友;
假期里总有亲子厨艺时间,哪怕饼干蛋糕做得不好吃;
天气好的日子,带孩子去花卉市场挑一束鲜花;
桔子、柚子上市的时节,我们做桔子灯、柚子灯,庆祝新一轮口福季来临;
画完一幅画,必定要庄重地签上名字,独立完成的,她签夭夭或Carrie,如果我有帮忙,她要代签上夭妈或Nancy两个字;
……
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孩子的成长太快,我希望在她全身心依赖我的时候,给她留下尽可能多的惊喜、感动和快乐。
2015年女儿第一次加入讨糖大军,还懵懵哒。2、呵护想象力
白雪公主、Queen Elsa是女生们的挚爱,蝙蝠侠、超人是男生们的挚爱。小精灵、小蝴蝶、小花猫、小恐龙、小兔子、小巫师、小巫婆、小红帽、小死神、悟空、米奇、甚至木乃伊……
这些让孩子们知道了,噢,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没有谁好谁坏,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万圣节Cosplay给了孩子的想象力一个释放的空间。她还小,不需要太清楚地知道童话人物是虚构的、动漫形象是捏造的。
3、认识未知世界
回到开篇提到的“你们怎么对鬼神没有敬畏之心”的指责,我想说,万圣节的设定更复合当代人对未知世界的观感。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用各种鬼怪故事吓唬。时至今日,很多老人依旧不让7月15夜里出门、晚上不能照镜子不能剪指甲、孩子睡不安稳得请神引魂……总之,与鬼神相关的事情总是遮遮掩掩,可怕又神秘。
我并非无神论者,实际上,很多习俗我依旧遵从,宁可信其有。但,我不想再像老一辈那样,通过吓唬的方式让孩子产生“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
他们应该对此有更客观的认识: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鬼神也许是不同空间的居民,死亡则是生命中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保持尊重、试图理解,而不要只是单纯地害怕。
2016年她已经很享受万圣节气氛4、促进拉近感情
女儿今年4岁,过了两年万圣节。
我们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她回来叽叽喳喳分享每个宝贝做了什么装扮、哪个很好看、哪个有点吓人;
我们参加其他机构组织的活动,每次她都能认识几个新朋友;
我们参加小区邻居组织的讨糖行动,邻居的小朋友更熟悉了,大人们也借此联络了感情,邻里关系里更加融洽。
平时带孩子坐电梯,遇到不带孩子的大人,视对方的反应,我会酌情引导女儿问声好,如果遇到面无表情低头看手机的邻居,就免了。而在万圣节讨糖之夜,当一群装扮好的宝贝涌入电梯,虽然很吵,虽然耽误时间,但所有遇到的大人都会心一笑,或者出言几句“哇,这么热闹”、“好多糖果啊”、“你们去几楼”……
所以,为什么不呢?我觉得带孩子参加万圣节活动挺好的。
我在准备过感恩节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万圣节活动玩得略过火,比如没有足够的胆量别去香港挤地铁,万一遇到丧尸大军,分分钟吓出心脏病。
我们也承认,万圣节的火爆有很大比例源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力。有个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八年的海归妹子说,她前几天去笋岗买万圣节用品时也被现场的规模之庞大、气氛之浓烈吓了一跳。
但是,瑕不掩瑜。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即可,不管洋节还是中国节。
譬如端午节,真要较真起来,我们为什么要庆祝一个屈原跳江自杀的日子?按照民间传说,粽子是丢给鱼虾吃以免它们啃屈原的尸体,划龙舟是要打捞尸体。
譬如情人节,你可以鄙视人们花大钱凑热闹,但情人节倡导的关爱另一半的精神永远值得鼓励。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过不过节、怎么过节这个话题上同样适用。作为家长,我们要思考的就只是怎么扬长避短妥善处理而已。
好了,娘娘要说的就说完了。
顺便预告一下,我已经开始准备2016年11月24日的感恩节,这个美国人的节日。不是因为崇洋媚外,而是要通过这样的仪式,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