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腊肉,见火就熟

作者: 木子罗 | 来源:发表于2024-08-29 17:38 被阅读0次

广东民谚有“咸鱼腊肉,见火就熟”。腊肉是冬天里最受欢迎的食物。

制腊肉的季节里,金黄的色彩加上诱人的腊香这是小城老街每年的风景。

街角,屋檐,低矮的露台,腌制后的猪肉条,鲮鱼干,鲩鱼片,被绳子吊着,一条条,一块块,一片片的。就那样,猛然的出现在人的面前。

肉大多已变得金黄,肥肉也变得透明,油汪汪的。鲮鱼也开始被风吹干,鱼皮收缩了,皱皱的。肉和鱼在北风的照料下,已丢弃了最初的腥味,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使它们开始发出一种咸鲜的香气。也许,这就是时间作用下的神奇的味道。

要有干燥的北风和阳光,晒出来的腊肉、鱼干才会好吃。腊肉、鱼干的制法,各家有各家的秘诀,可以说,同样晒出来的,味道却都不一样。

今天广东腊肉做法是在1930年前后,一位名叫谢昌的人创制的。

将切成长条的五花肉用豉油、白糖及山西汾酒等腌渍,再利用阳光及北风将五花肉腊干,即成腊肉。

这样做出来的腊肉,因为有阳光的照射下,猪瘦肉中的血红色素迅速受热固化,会呈现出红艳的颜色。

另外在阳光和北风的双重作用下,肉条表面的水溶性蛋白迅速固化并形成一道保护膜,使油脂不往外渗,肉变得爽而不腻。

而在北风低温环境下,肉在轻微发酵的状态下,会形成一股独特的香气。

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有各的味道,都说真正的美食在民间。虽然坊间有许多出名的大品牌,但其实大家都只会怀念某个人制作的味道。比如外婆做的腊肉的味道。

我的外婆一直住在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庄,村前有许多的鱼塘,也有一条大河。外婆晒的鱼便不止鲮鱼、鲩鱼等塘鱼,还有许多小杂鱼。这些小杂鱼很爱在水面群体活动,身体长窄。

旧时乡下喜晒作鱼干,外婆晒得最多就是这种。小杂鱼鱼鳞细密,刺多,腥味重。但晒干后,加姜丝、陈皮丝、花生油油蒸熟之后,刺便变软。

外婆做的小杂鱼干很咸,咸得咬一口便立刻要和着一口白饭才能咀嚼,但又很鲜,白饭的甜软和小杂鱼干的酥软咸香的口感,会在舌尖交织,白饭中和了小杂鱼的咸,于是形成一种鲜香的味道会在口腔一直停留。

外婆做的腊肉,我们都不喜欢拿去炒菜。外婆的腊肉只需在做饭时,趁饭汤差不多干的时候,把洗干净的腊肉放到饭面,直到饭熟。待到掀开锅盖,一股甜香便弥漫开来,充斥整间屋子。难怪都说:“一家煮肉百家香”。

切成片的腊肉,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咬进嘴里,味道醇香,甘香爽口,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如果只吃白饭,米饭早已渗进腊肉的甜香,一切都刚刚好。

旧日做风干的腊肉、腊鱼是为了更好的储存。如今,还做腊肉、腊鱼却是一种对饮食的追求。也许,也是一种怀念的味道,就如同每当看见满街悬挂的腊肉鱼干,我便会想起我的外婆。

相关文章

  • 好吃的腊肉多久能做好

    其实腊肉的制作方法和分布地域也挺广的,像云贵川、湖南、广东一带都有制作腊肉的习惯。其中又以四川和广东的腊肉比较出名...

  • 自制腊肉

    腊肉用材火碳和米糠自己手工制作出来的腊肉非常的美味好吃

  • 热:大炉夏火升天旺, 辐射身心见白光。 若把蛋朝阳下放, 瞬间蒸煮变熟黄。

  • 腊肉背后(2月~6月)

    腊肉,绝大多数人都会想着流口水吧。吃,就一顿饭的功夫,做,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腊肉是烤出来的,烤,火呀,火,柴...

  • 腊肉

    腊肉,瘦而不柴,香而不腻。早在宋朝就见其身影,苏辙的《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有这样的描写:”寒虀仅盈盎,腊肉不满豆...

  • 天池花海半日闲

    冬至前的半个月,是广东晒腊肉的好季节,天晴、干爽、风大。过了这个阶段再晒腊肉很难成功。 这样的天更适合到户外走走,...

  • 荷兰豆炒腊肉

    荷兰豆搭配腊肉炒,也可以搭配腊肠炒。这道菜是广东的家常菜,过年的时候,饭桌上见得最多。 这里用的腊肉和腊肠,都是广...

  • 乡村||腊肉

    谈起腊肉,那可是春节必备之品,有了腊肉,感觉才有年味。那么腊肉是如何制作的呢?小时候见母亲做过。 将腌了7天后的盐...

  • 见火

    腾得升起的火苗,在荒野,在静夜。 这个意象总是出现在闹脑中。 没有希望和灵感的日子,我一直在游荡,在河边,在芦苇荡...

  • 那山,那人,那作坊!

    今天为了给去广东的弟弟买点腊肉血粑,照例到了峎山镇上的腊肉血粑作坊,找到了老板娘,因为是熟人,价格也没啥可谈的,4...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广东腊肉,见火就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vx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