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炼字之道
答疑 |《夜雨寄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答疑 |《夜雨寄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3:49 被阅读14次
巴山夜雨

确实是有意为之。

李商隐是晚唐集大成的诗人,作品不但有隐晦深典的句子,还参考借鉴了民歌的清亮流畅。还是那句话,他的诗,你有可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读下来绝对是流畅的,而且赏心悦目,余味无穷。

这首诗相对于他自己其它作品来说,算是直白浅显却别出心裁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个很有可能是在写家书的时候有感而发,要考虑到家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相对浅显,但是直白不是他的性格,李大诗人还是要玩出一些花来,才对得住自己的名号的。我们详细来看,他为什么要打破七绝的大忌,反复使用“巴山夜雨”,因为我们在聊七绝的时候讲过,绝句相对于律诗,字数少了很多,必须惜字如金,尽量不用使用重复的字词,一是浪费,另一个是会造成朗读不流畅,平仄发生叠韵之类的错误。在律诗规则之内尽情发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写诗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李商隐很明显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突破规则,建立规则”。

前两句承接家书,“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啊?我也不知道啊。为什么呢?“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的连绵大雨把我耽搁在这里了,池子都涨满了,你看看多大的雨水。这两句就像拉家常,语速不快但叙事节奏飞快,十四个字不但用问答交代了写诗的起因,时间,地点,景色,还构筑了一个漫山雨落如飞,水满为患的情境。诗人的功力非同小可。然后笔锋一转,从现实进入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两个字把文字引入虚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以前一样在西窗下聊天聊到忘了时间?剪掉蜡烛的绽蕊,挑亮光线,估计也会扯到今晚巴山夜雨的话题吧。平仄就不讲了,能通顺读下来是肯定没问题的。为什么他在这里再次重复“巴山夜雨”这个词组,并没有让人感到繁复呢?

第一点,这个“巴山夜雨”已经从第二句的实景“地点+时间+事件”的词组变成了一个想象中的画面,也就是一个描绘这天晚上状况的一个纯名词词组,词性的改变不会让你觉得重复。第二点,所在的空间不一样了,一个在现实中,而且正在周围真实发生,第二个已经成为了一种未来的回忆,一种想象。读者自然而然会把这两个情景和词性区分开。

这种新奇的有意为之不但不会给阅读带来困难,反而会增加一种时空循环,平行空间错位的奇特感受。李商隐开创了一个新的表现方式,后来者学得多,但是都无法在语言凝练和意境错位中超越他。比如杨万里的《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这个就不解了,大家自己体会。

相关文章

  • 答疑 |《夜雨寄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确实是有意为之。 李商隐是晚唐集大成的诗人,作品不但有隐晦深典的句子,还参考借鉴了民歌的清亮流畅。还是那句话,他的...

  •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

  •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选自...

  • 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 寄北:写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这首《夜雨寄...

  •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写给谁的?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写给谁的?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

  • 情到深处了无痕——读《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 诗歌分享8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

  • 成长时期的回忆插曲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就是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疑 |《夜雨寄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xa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