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位要好的朋友、同事聊天,他问我:你认为我要怎样才能教好语文?
他自我感觉这几年的教学中越来越迷茫了,所以想听听我的想法。
说来惭愧,“迷茫”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所以我毫无推辞之意地告诉他:我解决不了他说的这个问题。
原因很多,比如我自身的能力不够、学识肤浅;比如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又比如每个人的教育教学对象不同;也比如迷茫者何以帮助他人。
我是谁?我又何能助人?
左照照、右看看,还真懊恼,我只能用“不伦不类”定义自己。我知道这是自我鄙视,这是个人发展的大忌。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我这样定义自己是故弄玄虚,过分的谦虚。
但是,我觉得我确实如此,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无法去改变。
也正因为这样,我常常会说我有几个梦想来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早已认可的样子:
第一,当初能读大学就好了
这个梦想只能成为梦想了,来世再说。
第二,如果我的今天是五年前
这个梦想更像是借口,但七零版的人能感受得到为什么我希望现在的我是五年前。现在虽然年轻,但是四十有三,许多的梦只能是梦。
第三,读研究生
这个可以去试试,但顾虑很多,比如英语怎么过关、经济压力、面授时间繁杂,还有部分朋友去函授研究生感觉成长不大……
看来,我只能美美地抱着三个梦想鼓励自己前行,做不到最好、也做不到更好,能做到好也心满意足。
也因为“梦想”只能是梦想,所以我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不伦不类”走下去。
首先,做个教育科研“不伦不类”
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自己前两次的成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后患,所以,往往用原来的认知指导他人,却是“误人子弟”。屡屡溃败,与自己所谓的“名气”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为此,我常常要熬到半夜,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妨。我只知道,尽力了,或许一切都会问心无愧。
之前的众多指导的“失败”,也算是我很用心,但也承认自己浪得虚名后的误导。
不是“盛情难却”,而是我真不知道在这样的“不伦不类”下我的推辞会给他人带来什么?
其次,语文教学的“不伦不类”
明明自己把语文教学上得不像语文教学,还偏偏喜欢用那些名家的美言安慰自己。
比如,什么某某教育家说“优秀的语文课是给孩子的后半生学习带来什么”,真搞笑还把学生的后半生学习归功于自己了,自己那么伟大吗?
又比如,什么某某专家讲的“课上得好成绩不一定好”。看吧,又为自己的成绩不如意找借口了!
所以,不管是小学,还是我们的初中,对于2000年来的八次教改,我很迷茫,我不是推辞,而是真心的“无力相助”。
最后,写作的“不伦不类”
写了一年多,大约六十余万字,总是难以从“量变”到“质变”,总是语无伦次,总是毫无理论框架,总是难以走出“难产户”之列。
就这样,我缓慢地在不停的自我摸索中“不伦不类”地走着,有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不要太自嘲,要有自信。
哪怕我告诉我要有自信,但是我哪里来的自信呢?
自欺欺人,怕是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