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天地君亲师,老师与天地、君主、父母一样受到最高等级的礼遇,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人讲究师道尊严,朝廷百官也分师门,新晋官员都要拜师门,自称门生。
老师的精神地位很高,但物质待遇却不同步。除了帝师、太子师是朝廷要员外,县衙的督学岗位待遇并不高,作为主体的民间专业老师,塾师,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塾师有自己开私塾的,也有受聘到官宦或殷实人家教授家族子弟的,学费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遇到寒门学子,免受学费也是有的。红楼梦里贾家办了个私塾,穷亲戚们可以蹭学。家长或东家富裕又大方的,会多给一点报酬,贫穷的或者吝啬的,就少给一些。
如今,国家有统一的学费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收学费,私立学校则价格不菲,这和古代的官学与私塾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差异。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上门来拜师的,孔子都会收到门下。束脩原是指拜师时携带的礼物,这里代指拜师的礼节。不过它从侧面说明,孔子是收受学生礼物的。
大家都在热议教师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这个问题既简单又不简单。中国自古就有送礼的传统,长辈晚辈之间、朋友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莫不如此。给老师送礼也不是一定要教师节,送礼是为了表达额外的感激之心,是一种心情的表达,是自己的心理需要,是自愿的,适当的时候都可以送。
说它复杂,大概是因为教师节送礼变成了潜规则,有的家长担心不送礼,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利。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公正敬业的,不会因为家长不送礼,就给孩子不公正的待遇。
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个敬业的人,具有高尚职业操守的人,刻苦钻研业务的人。一言以蔽之,必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当然,师德不好的老师也有,但各行各业都有不良分子,这个说不到底。
家长自己觉得有必要,真心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那就送一点礼品,但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为了寻求特权而送礼,这是关键。送礼还有一个度,国家法律中有一条“非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它也适用于教师。
要不要送礼,问题的焦点其实在孩子,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成绩上不要输给其他孩子。
什么是龙?什么是凤?我认为首要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走正道,就是好孩子,就是人才,学业成绩是第二位的。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机会,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只是其中的一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选择,但选择也是一种学问,一种考验,起作用的还是格局和胸怀。
好孩子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负有同等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和老师自身的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结果是持久的。有的家长甚至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这样的孩子读书再好,以后终究是会出问题的,老师也无能为力。
古代的教育是不分科的,唯注重礼教。这个礼不是仅仅指礼仪,而是三礼。具体来说,《周礼》讲周朝的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讲礼仪规范;《礼记》实际就是阐发《仪礼》的学术论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后来的四书五经基本上也是讲做人。
那是一种通识教育,真正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比较突出。所以中国古代的人才都是经天纬地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虽然没有专科教育,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却居于世界前列。
近代中国引进了源于希腊哲学的分科教育,本来是不错的,融合发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否定自己,独尊洋学,迷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也是各种学业指标。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德育教育是天天讲,但都是大话套话空话,根本没有用心去做。即使学校想做好,但转型的社会不配合,弄得大家都是人格分裂,想一套,讲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样的德教只能雪上加霜,弄得更糟!
所以,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自身的品质。品质好坏,基础来自于家庭,老师的作用只是修正,加强或者削弱。对于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孩子来说,即使在学校里遭受一点不公正的待遇,对其成长也不一定是坏事。
一句话,不要对老师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