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散文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③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③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05:47 被阅读0次

至于深入三摩地、明心见性、证悟本来、慈悲与博爱突然迸发出来,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并不多,突然的顿悟很难。所以我们还是先做一些简单的、容易做到的。一个人不能把心中的情和爱变成慈悲,在灵修这条路上是无法迈步的。

即便你的禅定功夫很好,可以入定七天七夜,对于了生死、成佛还是不够。一个成了佛、了生死的人,在他身上一定会体现出慈悲与博爱。当然也会有神通,但是佛法的成就是以慈悲与智慧来衡量,而不是神通。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就在于此。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每个宗教立足点不同,成就的方式也不同,佛教的体现方式,就是慈悲、智慧与出离心。

有些修行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神通。一个有神通的人如果不具备慈悲和智慧,就会成为魔!所以作为修行人,慈悲和智慧必须同时兼修,缺一不可。尽管我们现在还体现不出慈悲和智慧,但是必须明确修行的方向——唯有慈悲和智慧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方向。

再大的困难、再深的冤仇,遇到智慧与慈悲的力量,都能化解。所以当我们抱怨自己遇到逆缘时,只能说明我们慈悲的力量不够。当你站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亏了你的“敌人”。如果不是你的“敌人”整天盯着你、磨你,你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佛菩萨有千百亿化身,不会总以一种面孔——慈眉善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候也会展现金刚怒目相。而我们作为灵修导师,也应该体现出“千百亿化身”——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展现不同的面孔。无论用哪一副面孔,出发点都是慈悲。没有慈悲,即是魔的再现。

可是有时候我们心里也会抱怨:我好心对你,你不领情,还怨我、骂我!是因为我们的慈悲心不够,总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真是好心对待他人,就不要奢望他人的理解,不要在意他人以什么方式回馈我们。如果有奢望,说明我们的慈悲还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我执。

为什么我们会用我执来表现慈悲呢?《金刚经》上讲,凡夫有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中最难破的就是我相,也就是我执,我相若破了,后面的三相不攻自破。凡夫的慈悲也好,博爱也好,都带着我执。既然带着我执,就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希望对方回馈以好的言语、态度和面孔。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慈悲是带着我执的,而不是出于无我之心,我们就不会烦恼了,而会反观、内省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有无我的人散发出来的慈悲和博爱,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博爱。凡夫常常发心,但是从不长久。圣人从不发心,但有长久心。

圣人的长久心就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做事,所有的事都不是为我而做,都不求回报,当然也就没有烦恼。如果能以无我之心行慈悲之道,所有的冤情债主都会被感化。带着我执行慈悲之道,碰到一点逆缘就退失菩提心了。

好多人整天生病,有气无力的。因为表里不一,做事用的是两股力量,而不是一股;所谓的慈悲、博爱都是有目的的,情和爱都不无我的。比如一个爱说谎的人,说一句假话,就要想十句假话来圆谎。一个常说假话的人,眼神都是惊恐的,气都是虚的。一个人长期表里不一,心灵的分量就分散了,无法集中起来。说的假话越多,分量越分散。所以有气无力,颠三倒四。

一个人真心不完整,他的力量也不完整。当他给予别人慈悲、博爱的时候,他的力量也是极其有限的;当他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的。因为他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给予的情和爱也是四分五裂的。根不全然,所生的果自然也不全然。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说假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们做任何事,心灵上都会留下痕迹。你爱他,就说你爱他;你恨他,就说你恨他;你想他,就说你想他。只有当你变成一个全然的人,你做事才会有全然的力量,也就是完整而没有缺陷的力量。只有当你带着全然的心谈情说爱时,对方才能感受到,才会超越。

只有当我们的心是完整的、全然的,我们的复印件才是完整的、全然的;只有当我们付出的是全然的力量,回馈回来的才是全然的力量。所以,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投射到别人身上,别人也是以同样的心投射到你身上。

相关文章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②

    何谓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冲刷而沉淀下来,未被淘汰的,才称得上文化。就如同藏书,只有具有相当价值和含金量的书才上得...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⑤

    你知道自己心中有恨、有愤怒,说明你已经进步了。知道自己当下的念头,说明它已经不会成片成势。怕就怕我们不知道自己带着...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③

    至于深入三摩地、明心见性、证悟本来、慈悲与博爱突然迸发出来,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并不多,突然的顿悟很难。所以我们...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④

    溺爱是无知的爱。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在父母身边从来没听过听到过一个“不”字,都养成了以自...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①

    人是由情和爱和合而生的,每个人的骨子里都充满了情和爱。情和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谁都逃避不了。如果对情和爱没有正...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⑥

    在成佛之前,我们每个人所讲的,或多或少都带着个人的思想,也就是我见。既然是我见,就与我执没有多大差别。既然有我执,...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8

    修行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长跑一样,需要的就是耐力,而不是所谓的聪明。它不像做生意、打仗需要速战速决,追求的是...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③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如果父母自己吃素,也让孩子吃素,结果肯定大不一样。 我们人本来就应该吃素。若你是佛...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6 ①

    与其说面临孩子教育的问题,不如说面临父母教育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如何做父母 如果父母各方面都做...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6 ②

    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再回过头来读书,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当你没找到乐趣,只是为了某个目标读书时,压力是非常大的。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j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