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的评判高于体制的评判
特别推荐:杨林坷:良心的评判高于体制的评判
有时静下来想,现实很荒诞,却很真实,而最大的荒诞就是对荒诞的习焉不察,并习以为常。
社会现实其实是由人心创造的,也是人心的反照,像一面镜子,映射人心。“境由心生”也可以这样理解。不过,一旦社会被扭曲,现实这面镜子就变成一面哈哈镜,很容易把人照歪。这导致一个人的“自我”与“他我”经常会打架。
落实到对教师的评价上,我认为应该有两面镜子,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
外在的评价有领导、学生、同事,甚至还有家长。
所有这些外在的评价也不是整全合一、完全靠谱的。
事实上,生活逻辑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的逻辑。领导认可的教师未必就是学生认可的,而学生认可的未必就是同行认可的。对一个教师而言,领导的评价与职称、荣誉、升迁有关,而学生的评价、同行的评价与快乐和幸福相连。
当然,外在评价是一种社会学评价,遵循社会学、管理学的标准,未必就符合教育学的标准,往往和利益诉求、感情亲疏、价值水位以及为人处事等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
一个教师最关心外在来自哪一方面的评价,取决于一个老师的价值选择,这种选择难说谁对谁错,但却有境界的高下之分。
也许,学生的评判、同事的评判比家长和领导的评判要更靠谱一些,但也需要明察,不要以为学生大都喜欢,同事关系还不错,就有多了不起,就像一些名师,爱和学生搞关系,爱和同事拉扯,利用自己的情态语、体态语忽悠外界,也赚得了一些名声。
学生的评判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往往是教师精神劳动和思想影响力的反映,但也不一定完全靠谱。学生普遍评价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教师,儒家的乡愿人格大家也都说好,却不是好人格。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甚至上下其手的人也容易被普遍说好,却是灾民理性主导下的“变色龙”人格,表面显得很有“智慧”,其实恰恰是诚信世界需要警惕的。如果教师只管利害,不问是非,没有什么价值坚守和道德坚守,只对利益负责,没有长远的眼光,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带着一箩筐面具教书,虽然可以忽悠外界,却不过是教育江湖的混子。
教育教学也讲“缘分”,和有些学生没有缘,你也不要指望收编人家。职业生涯半路碰上了,有些学生已经被既往的教育涂抹得五颜六色,内心已经不纯净了,你要改变人家,可能是困难的,甚至也是危险的,而且你也不能过于自信,用心太迫切,你不代表真理,你只是学生成长中碰到的一个“他人”,一个人的生命里会有无数个“他人”,事实上,父母的作为和杂色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你用心十年,不如社会一晚,所以教育者也不用太执着,人的成长也有阶段性,也讲契机,需要等待,更需要忍耐。
在外在的评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评判,就是内在的评判。这种评判遵循良心法则,也许外在评判会饶过你,甚至会奖励你,但自己不会饶过自己。因为良心是内在的法官,有些事情做错了,外在看不到,但自己最清楚。用群体审判代替良心审判容易带来评判的异化,带来伪评判。
我认为,良心的评判超过体制的评判,因为体制的评判更多的是一种权力评判或集体评判,而权力天然和才华、思想、风骨甚至影响力是不兼容的,甚至是有张力的,而群体作为乌合之众不可能有灵魂。在某种体制内,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经常是瞎的、势利的、短视的,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只会站在利益和权势一边。
一个真正想把教育教学做好的教师,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很容易丢失自己。
在关心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心自己的内心。所有美好的教育都是把人引向内心,在这一点上,教育近乎于宗教,带有某种信仰性质,就是仰望外界的无限远处,敬畏内心的无限深处。
上帝给人两只眼睛,也许启示人类用一只眼睛看外界,留下一个眼睛看内心。
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当外界遍布无耻和谎言的时候,趋俯外界就是对自己良心的出卖,也是对自己精神的扭曲,用对良心撒谎的方式获得卑微的生存,更容易让自己不快乐。
真正的快乐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力量也要从自己内心去寻找,虽然内心深处的声音又细又柔,但却最有恒久的力量。因为教育是良心产业,不是赚钱工具,更不是传销、洗脑工具。
事实上,教师经常不得不在良心法则与现实法则之间做出抉择,而良心法则往往最先让步,那是现实逼迫的结果。
虽然我们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阳光终将战胜黑暗,但在有限的历史空间中,邪恶、黑暗往往更有力量,这就使得价值选择成为考验教师智慧、境界和勇气的试金石。
特别推荐:杨林坷:良心的评判高于体制的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