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程序员
从罗振宇、吴晓波和张小龙的年度演讲中,我学到了什么?

从罗振宇、吴晓波和张小龙的年度演讲中,我学到了什么?

作者: 永恒老火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2:16 被阅读105次

    人和人眼中世界的差异,往往比人和狗眼中世界的差异更大。

    人和狗眼前的世界,仅仅是色彩上的不同,而人和人眼前世界的差异,是更深层次的不同。

    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尊重有成就者,但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成就,这应该算是一种共识吧?

    但问题是,我们往往看不到甚至故意不去看他们的成就。

    这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当看到知识付费竟然出现了鄙视链,说吴晓波的粉丝看不上罗振宇的粉丝,我一开始感到非常诧异,后来想了想才明白,我放到后面说,为什么极少数吴晓波的粉丝会鄙视罗振宇的粉丝。

    重点:不是吴秀波,也不是罗永浩。

    我可以学习的人很多,为什么选择这三位?

    因为他们三位在新旧交替之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舍得把自己的干货拿出来分享,站在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而且三位一说就是好几个小时,很是过瘾。

    以他们的阅历、见识、经验、眼界,哪怕再能灌水,这几个小时之中,也能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知识。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时间应该是最值钱的那一批人,他们没时间去讲废话。

    而现场的听众中,有些人比他们三人的时间还值钱。

    从最功利的角度讲,从网络上免费看他们的演讲,那就是在赚钱啊!

    而且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罗振宇、吴晓波和张小龙三个人的2018年末的演讲,我依次看完。

    那么,三个人的差别到底是什么?三个人到底在说什么?我用画面来做一个比喻,吴晓波、罗振宇和张小龙如果是三位画家,他们在画什么?

    吴晓波是一位山水大师,他画悠远的澄碧天空,画辽阔的湛蓝海洋,画挺拔的翠绿山峰,看似写意,但实则丈量过一切,他的笔下,为我们展现一个清晰的大世界,而且是四面八方的世界,有前,有后。

    罗振宇是人物大师,他画天空中飞行的人,画海洋上与风浪抗争的人,画在山峰上攀爬的人,而且不是画一个人,是画很多人,展现出每个人的姿态,每个人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表情。

    张小龙则是心灵大师,他用极为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他思维的独到、直接或闲适,他不去画外物,不去画人像,他在画他的内心,画我们的内心。

    吴晓波在连接世界与人,所以他的代表作是《激荡三十年》,讲述的是中国企业的三十年。

    罗振宇在连接人与世界,所以他做“得到”,让一个人去得到另一个人的知识世界。

    张小龙在连接人与人,所以他说,微信可以解决人类的寂寞。

    一,吴晓波的事实。

    简单说一下吴晓波的经历,财经记者,对中国企业极为了解,后来因为写作企业相关的书籍而成名,《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等书,都是同领域中最著名的书。

    书的事不讲,只说演讲,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吴晓波的演讲,事实。

    这和他的记者经历息息相关。

    他特别善于用事实,用数据,用人物,用变化,这些活生生的存在,来填充他的演讲内容。

    而且,他的演讲内容非常之大,比如中美之争,比如一带一路,比如人民币国际化,比如互联网金融,比如房地产。

    再比如,他演讲的主题,是国运!

    国运即人运,是这次演讲的主题,也完全符合我之前的判断,他在连接世界与人。

    哪怕是在网络小说中,国运都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更何况现实中。

    我们刨除其中的政治立场,必须承认,吴晓波的演讲,在高度和广度方面,位居三场演讲之冠。

    有人会说,这些东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一开始听完,觉得毫无收获,时间如果退到三年前,我会讥讽他假大空。如果回到一年前,我会摇摇头离开。但现在,我会先思索再判断。

    通过思索我明白,他本来也不是说给咱们这些99%的人听的,吴晓波的讲话对象,是那些企业主,而且主要是大企业主,大金融家,大商人,高管,甚至可能包括体制内的中高层。

    所以,吴晓波的观众席上,平均年龄在三场演讲中最大。

    不是给我讲的,不是给我听的,我凑什么热闹?新闻联播也不是给我讲的,我也不看新闻联播,但里面的内容上了新闻类APP,我还是得看两眼。

    很简单,我不能封闭自己,我不能遮挡眼睛,我要拓展对世界的认知。

    找有成就者,找领域的佼佼者,或许不够完美,但绝对是最有效率的。

    面对宏观,比我们身份高很多的人都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我们是吃着泡面订着外卖,但我们的眼界不能囚困于泡面盒中,我们的大脑不能局限在外卖袋里。

    这场演讲,拓展了我的眼界。

    让我知道在他的眼睛中,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者对明年的态度,物美价廉即将被物美价平代替等等等等。

    让我知道,我们有希望。

    见山河,见天地。

    这场演讲,是给实力地位更高的人总结和指路的,我必须承认,我现在的地位也好,能力也罢,从这场演讲中学不到太多。这不是妄自菲薄,是坦然。

    如果我说学到这场演讲的精髓,那肯定是吹牛B。

    必须确定自己的位置,才能掌握前进的方向。

    世界激荡,微光尘埃。未来,人人都有希望振臂弄潮。这就是我在这场演讲学到的。

    只说学到不行,还要行动。

    我要找机会阅读吴晓波老师的书籍,更深一步了解中国这些年企业和经济的变化。

    偶尔看看大世界、大方向的宏观演讲或文章,真正拓展自己的眼界。

    继续保持看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的习惯,这对自己的眼界非常有帮助。

    二,罗振宇的规律。

    如果说吴晓波的演讲是宏观的,张小龙的演讲是微观的,那罗振宇的演讲就是中观的。

    罗振宇的年度主题是什么呢,小趋势。

    这个词语他在几年前就用过,但今年郑重推出,然后用了许多例子来佐证。

    罗振宇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并引用查理芒格那句非常著名的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而微观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而罗振宇是央视主持人制片人出身,同是传媒行业,但两个人的方方面面都不同。

    吴晓波的演讲朴实到了枯燥的程度,单论演讲水平,实在是和他的名气不相符。

    罗振宇则不同,侃侃而谈,挥洒自如。

    所以,单从演讲的精彩程度上来说,罗振宇的演讲更吸引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术业有专攻。

    就如同我并不在乎吴晓波的演讲水平,我也不会过于考虑罗振宇如何把传媒学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一开始先贩卖焦虑,引动感情,然后再激励听众,等等等等。

    那句“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记忆犹新。

    有些人会因此说罗振宇太过功利,太会包装,太商业化,说的是见识不是知识……

    我现在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带着习惯性的防卫心态,去批判,去否定,去抨击罗振宇。

    另一条路是,我全盘放弃习惯性防卫,我不考虑罗振宇用了什么技巧,我不考虑他是否贩卖焦虑,是否煽情,是否在鼓舞人心——实际上三位演讲者都没怎么贩卖焦虑,演讲内容都以正能量居多,对未来都充满希望,他们比很多人更懂人心。

    或者这也是他们有所成就的原因。

    我选择后者。

    我不管他的技巧、目的、意图是什么,只考虑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这就是我对三场演讲的基本态度。

    如果让我总结罗振宇的演讲内容,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规律。

    小趋势,是变化的规律。非共识,更是从古代的印刷术中寻找规律。信用飞轮,是经营的规律。

    罗永浩的演讲模式很清晰,提出一个概念,然后列举多个例子,从中提取出共性,或构建逻辑,或构建规律,从中得出抽象的结论,然后再向未来推。

    我比较倾向于他善于总结思维模型,也就是最近特别火热的查理芒格等人推崇的一种说法,之所以不能叫理论,是目前还没构成真正的理论。

    我记忆如此差,以致于我忘了有一段话他在什么时候说过,但我又清晰地记得,他说,他做一个节目采访企业家的时候,同事和领导都要站在企业家的对立面去采访,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如果能让企业家下不来台,让对方难堪,那就是成功。

    罗振宇却说,企业家也是这个国家的财富,自己不应该站在企业家的对立面,而是应该站在企业家的背后,通过企业家的角度重现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是一个对资本家比较不信任的人,所以也影响我对企业家的主观情绪,当我听到罗振宇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反感。

    但随后,我放弃反感,并问自己,罗振宇的观点与自己的三观或知识体系有剧烈冲突吗?有冲突,但不算剧烈。

    哪怕有剧烈冲突,先了解再反驳如何?

    所以,我暂时放下内心的成见。

    不去讨论企业家、资本家、银行家、金融家等等等等的善恶正邪对错,只去关心他的话,考虑那句站在企业家的背后重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我突然意识到,我获得了一种新的角度。

    从这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为什么要看罗振宇的年度演讲,怎么看,看什么。

    我看吴晓波的演讲,像是抬头远望。

    看罗振宇的演讲是另一种感觉。

    我的知识世界,由漆黑的虚空和微亮的知识点组成。

    微亮知识点或孤立,或与其他知识点相连,或组成不够完整的体系。

    每个知识点之上,都有属于我的一束光照在上面。

    这些光束,大都是直上直下。

    极少数的知识点上,除了有我的光束,还被其他光束照亮,如书籍、碎片阅读的内容、其他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知识点,比寻常的知识点更加明亮。

    而我在听罗振宇的演讲到时候,明显发现,他的许多光束,都与我原本直上直下的光束不同。

    在很久前,我遇到这种不同角度的光束的时候,表面上会谦虚,实际上会形成习惯性防卫,因为他们不是告诉我一个全新的知识点,而是像要改变“我这个人”。

    那个时候的我,会抗拒,会封闭,甚至会反击,我不想认为自己错了,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容易被人说服,我不想让别人甚至自己知道我的无能,我要保护好我的尊严,虽然实际是在庇护我的愚蠢的错误。

    但我在阅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学到一招,我们要把“自己”和“自己的表达”甚至一切外在分开。

    现在我发现不同角度的新光束后,会有些不适,我同样会怀疑,是我错了,还是能力不足?他说的知识点我也知道,可为什么总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要思考,我要判断,我不能彻底否定自己,也不能随意否定对方。

    我要把我和知识点,分开。

    那束光没照亮我,没让我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下,没改变我,只是可能改变我的知识点。

    我陷入思考,并突然明白。

    我的知识点,其实像是一个圆球。

    当我用直上直下的光束照耀的时候,只有上半部发亮。我是拥有这个知识点,或者说知识球,但我真正有深度认知的,只是被我的光束照亮的那部分。

    暗淡的下半部分,我知道,甚至也懂,但远远谈不上深度认知。

    那些书籍、那些各种各样的外界观点,包括罗振宇的演讲,就如同一束束不同角度的光,照在我的各个知识球上,帮我照亮了暗淡的一部分。

    如果我拒绝他的这束光,那我的半个知识球还是暗淡的。

    甚至于,哪怕他的角度和我一模一样,也会让我这个知识球的上半部更加明亮,也是有益的。

    当然,光束重叠负面效果就是,我的上半球越亮,我越难以容忍下半球被其他的光束照亮,甚至会彻底认为下半球不存在。

    就如同一个小故事,一个老板平平稳稳过了一天,接触了许多员工,在下班的时候,司机对他说,老板,您裤链没拉上。

    老板辞掉了司机——虽然我认为大多数有成就者不会这么做。

    我现在回头才发现,我经常会遇到那个指出自己没拉拉链的人,我大都会解决对方,或解决自己的羞恼,而不是解决问题本身。

    而在这之前,我总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奖励司机的老板。

    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只有放下心中的防卫,勇于接纳其他盲人,才能摸全一头大象。

    这个世界,由无数大象组成。

    因为罗振宇最擅长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所以,对于我来说,他的演讲,是最有深度和纬度最多的。

    他不去画宏大的天空、海洋和山峰,他的演讲,只讲人。

    讲那艘满载大豆货船的船长,讲莫高窟的匠人,讲使用拼多多的大妈,讲快乐教育的孩子……

    他从一个个鲜活的人身上,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

    他没有多么伟大,也并非多么智慧,在很多人眼中,他可能只会在微信里、视频中、舞台上喋喋不休。

    过去,我可能和别人一样,嘲笑他只会贩卖焦虑,只想赚钱,只会满嘴跑火车。

    现在,他让我的知识世界多了一些不同角度的光束。

    我喜欢那些光束。

    虽然我坚决反对他最后的那段内容。

    他说,某个偏远山区的孩子虽然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因为学生少,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也可以接近大自然,去利用各种方式获得教育和成长,这些其实都是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哪怕他们将来没有大的成就,也不会比大城市接受正常教育的普通孩子差。

    他认定,这就是教育追求的极致。

    抱歉,未必。

    在我的世界里,教育这个知识球,已经被几十上百道各个角度的光芒照射。

    正上方那束只照亮上半球的光,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教育观点。

    而正下方那束只照亮下半球的光,是快乐教育、伪素质教育、宽松教育、散养教育等等一系列的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各种角度的光芒。

    我自己的光束,多年一直在变化角度,现在偏上半球,但远离正上方的光束。

    我是坚定的反轻松教育者。

    人类必须要全力以赴教育和培养下一代,这是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根本原因!

    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建立在基因和教育的复利效应之上,放到宇宙历史长河中那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基因进化和技术进步,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在日本和英国都反思宽松教育的今天,在欧美阶级固化、低层孩子放羊、精英家庭的孩子刻苦学习的今天,中国必须要保持流淌了几千年的教育和学习的血脉,才能避免被淘汰。

    保证平民上升渠道的通畅,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美德,没有之一!

    一定要时刻警惕堵塞平民上升通道的行为和言论,比如,快乐教育。

    任何妄图固化阶级的人,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育的极致,就是一代比一代更优秀,永不停歇!

    教育的极致,必须能源源不断诞生带领全人类进步的各领域领袖。

    教育的极致,不是让人快乐,而是要避免人类灭亡!

    人类太渺小了,宇宙有无数种方法让人类消失,而人类也最擅长做这种事。

    教育的极致,不是怕承担责任让无知的孩子去选择,而是宁可背负误解,也要给孩子选择的能力!

    任何让三观未全、知识不足的孩子主动选择的行为,都是令人唾弃的物种退化!

    有人最喜欢嘲笑那个落后挨打的旧中国,也正是这些人,想方设法让中国回到过去,比如鼓吹宽松教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么简单的底层规律,不过延展出一个的分支,穿上快乐教育的漂亮衣服,有人就完全看不懂。

    罗振宇照亮的是我的这个知识点,所以我否定的也只是他的这束光,而不是所有光束,不是他本人。

    长河浩荡,我自游动。我要寻找事物的规律,我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应该勇于接受别人的那束光,哪怕之后否定。这是我在这场演讲中的所得。

    得到只是准备,行动才是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罗振宇在卖见识、卖精神保健品。

    任何人都不能教会我们知识,只有自己掌握的,才算知识。

    自己只有行动起来,写在日记里,事后回顾,记录或输出,检测或使用,才能把见识化为知识。

    我要把罗振宇老师前几年的跨年演讲都看完。

    每年除了定下的“年度主题阅读”,还应该去学习那种能构建规律、涉及底层逻辑的书籍,但不能研究太深,避免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不牢固的时候被外力影响甚至摧毁。

    我应该继续我的反思,自己制造不同角度的光束,照耀我的那些知识球、愤怒球、愚昧球、顽固球、情绪球……

    这时候就要说说,为什么会有极少数吴晓波的粉丝鄙视罗振宇的粉丝。

    很简单,我们在扩大眼界的同时,总会误以为随之掌握扩大眼界的力量。我们在跟随强者的时候,总会误以为自己与强者只有半步之遥,甚至误以为自己与强者拥有相似的精神世界。

    就好比我每次买了大量的书,都会形成短暂又强烈的满足感,因为我有种很快就会读完这些书并掌握里面知识的错觉。

    吴晓波的粉丝中,若是有人鄙视罗振宇或罗振宇的粉丝,应该分两类。

    第一类人,已经掌握了规律和成功的方法,确定罗振宇的东西对自己无用。这些人,要么身价至少几个亿,要么是某领域的一二线大能,要么至少是厅局级,他们自然需要大方向,大世界。

    第二类人,在吹牛B。

    我看到的另一面是,有人听完吴晓波的演讲,又坐飞机去听罗振宇的演讲。这些人,没时间吹牛B。

    三,张小龙的心智

    说句非常惭愧的话,在看张小龙演讲之前,我看了别人对他演讲的简短分析,形成两个先入为主的偏见,一是他的话可能太空我学不到方法,二是他的话可能太高我感悟不到,这两种,都是无用的,所以我没必要看。

    主要我以前听过地位挺高的人一些又大又空的演说,虽然很真。

    但是过了几天,当我意识到我其实在固步自封,尤其是我在没了解情况之前先行判断,这是错误的,这一直是我应该改变的事,于是,我去改变了,也看完了。

    好吧,是文字版。

    在我眼中,张小龙的演讲通篇只有一个词,心智。

    在这三场演讲中,张小龙的话不宏观,也没有什么演讲技巧,但却是最招人喜欢的。

    因为张小龙最真诚。

    当然,有一点不能免俗,就是在我看来,他的成就是超过前面两位的。

    他的光环太耀眼,让我不得不更加谦逊。

    但就如同我不在乎吴晓波不是给我演讲、不在乎罗振宇过于炫耀技巧一样,当我决定学习的时候,我也不在乎张小龙的光环或我自己的谦逊。

    我今天重看演讲文字版,突然发现,张小龙的真诚,不仅仅是他坚守内心,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他从一开始就先说自己,他不是演讲,像是聊天一样,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他没有顾忌,他不需要靠自己的演讲来吸引谁,这是他真诚的根源之一。

    他要展现的是自我和微信团队,而吴晓波和罗振宇,必须要展现其他的东西。

    整个微信或半个腾讯在为张小龙背书,这也是他无所顾忌的根源,当然,这是他应得的。

    这次演讲,就像他自己所言,只是在交流,和上面两位的演讲有本质的不同。

    上面两位的演讲是在经营自我,而张小龙主要是提高自我。

    有关张小龙懒的段子,人尽皆知,他如果是一个天生喜欢站在舞台上演讲的人,不会流传出那些段子。

    他是个懒人,这很中性,往更好了说,是个善于享受的人。

    我的判断是,一个成就那么大的人,承认自己不擅长演讲,认为演讲是很专业的事,潜台词就是自己不是特别情愿演讲,却主动尝试改变,站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这就是典型的进入突破区,寻求突破。

    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别人的优点,但没有被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形成的认知壁障困住,利用其他角度看待问题,鼓励自己,主动走出去,这是一个心智足够健全的人才能做到的事。

    有一件事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

    当年马云嘲笑那些把书放在身后书架的人,说那些人其实都在装样子,并没有真看那些书,甚至说过自己不读书,说成功人士和读书多少无关。就在前不久,马云说自己在读书,一年要读100本。

    然后有人嘲笑马云,说马云出尔反尔。

    我无法理解这种人的思维,这不正是马云强大的地方吗?哪怕有那么高的地位,拥有几十亿人几十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一切,却还在保持改变,承认过去错误,去学习去读书,这是好事啊,为什么要去嘲笑?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关于此次演讲的小程序,直言张小龙在演讲的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张小龙了解用户,但不了解创业者。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小创业者做出一个产品,如果不用野蛮的方式扩张,任何一个互联网大公司都能轻易抄走,甚至彻底据为己有,将原创者打落无尽深渊。

    所以他认为,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处理方式太过严苛,从而导致其他公司可能在小程序上胜过微信。

    我觉得这话挺有道理,毕竟现在互联网大公司没有一个要脸的,吃相一个比一个难看。

    但我不能完全用他的模式思考问题,我用一束稍稍不同角度的光芒,去照“张小龙为什么对小程序如此严苛”这个问题球。

    我的想法是,如果说游戏是腾讯的下限,那微信就必须成为腾讯的上限。

    因为我想不出腾讯现阶段还能在哪个领域树立起自己的道德旗杆。

    如果马化腾或腾讯有心让微信成为腾讯的上限,甚至是良心,那么,张小龙何等严苛都不为过。

    腾讯有一个腾讯游戏就够了,不缺一个腾讯小程序,但挺需要一个微信小程序。

    当然,上限下限的论断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外界对腾讯的评价,我自身制定不出这个标准。

    站在大众的角度看,腾讯游戏的确有点像腾讯的下限,但在我这个积年网瘾游戏玩家看来,腾讯游戏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化游戏”的一条及格线——比腾讯的游戏好就是真好,比腾讯的游戏黑就是真黑,质量不如腾讯的游戏?谁玩啊!

    至于下限是哪个公司,各有论断。

    用常见的话就是,在腾讯玩游戏,你充了钱就能当爸爸,但玩某公司的游戏,充再多钱也是儿子。嗯,我对某公司是有怨念的。虽然我对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的怨念更大。

    腾讯游戏因为太大,在社会信用方面是崩塌的,但在部分玩家眼中是有信用的。

    所以,腾讯要做的就是挽回社会信任。目前的互联网相关公司中,华为做到过,不知道以后如何。

    小程序我不懂,公众号我在用。

    张小龙说,公众号最好符合初期的20/80定律,公众号的80%阅读量就应该来自朋友圈的转发,20%的阅读量就应该源于公众号固有读者。

    他认为,20%人去挑选消息,80%的人去获益,80%就应该通过20%的人去挑选文章。

    他觉得这是好的,其实是他认为这是美的,是舒适的。

    至于他是否认为这是正确的,我无从判定。

    我发现,张小龙照耀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光束,角度出奇地一致。

    张小龙的精度和务实,是这三场演讲之首。

    他不去讲大世界,不去讲大趋势,只说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东西,说自己,说团队,说内心,说产品。

    张小龙是认真做事的人。

    有人说,张小龙只是在讲心,讲情,讲人性,我认为他其实在讲心智,他追寻内心的原动力,但也时时刻刻用头脑去做判断。

    他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通过不断完善自我,来做更好的产品。

    万物易变,坚守我心。我再懒也要登上让自己不舒适的舞台尝试突破,在开玩笑时候也要明确自己是在服务客户,我一定要深刻认知我和服务对象内心真正需求什么,不要被表象所欺骗,我要完善自己的心智,这就是我在这场演讲中学到的。

    坚守本心的第一步,就是去探索自我。

    我要做的是,经常自我对话,经常与他人沟通,通过他人的反馈认清自我。

    继续写日记,继续反思,只有在回顾的时候看着日记的点点滴滴,才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自我。

    在做小决策的时候,可以任性,但在做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内心,坚守本心,用五问法连续追问。

    总结。

    张小龙一直在讲普适的人性、原动力,但又能特别清晰地认识到,用户是无法真正控制的,也就是无法真正看清的。在这种时候,他总有两束光芒在照耀自己的知识体系。

    哪怕一个人彻底掌握某件事的底层规律、思维模式、思维模型等等,但总有人会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出我们暂时难以理解的分支,或许仅仅像是马化腾说的那样,我们什么都没错,可能只是因为老了。而马云也一样,选择去相信年轻人。

    罗振宇是在不断利用现象去逆推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释现象,他甚至能用规律去预测模糊的现象,但他自己很清楚无法精确预言具体现象,所以他只能说,我们什么都做不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积累,就是准备,等待机会来临。

    其实吴晓波也在做同样的事。

    张小龙把希望抓在自己手中,罗振宇认为希望一定在有准备的人手中,吴晓波则把希望交给中国的私营企业。

    我在吴晓波的帮助下看真实的世界。

    我在罗振宇的帮助下看众人的规律。

    我在张小龙的帮助下看自我与他人的内心。

    接下来,还缺最后一步。

    我要在他们三个人联手的画卷上,画出一条道路,那是我的方法,我的行动,我自己的希望。

    最后,我突然发现,我的优点是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我准备写一个系列,主要写从别人身上发现的优点。

    我一直觉得,发现别人缺点特别简单,但发现他人真正的、精准的优点,其实很难。

    因为前几天发现了冯小刚导演的优点,我准备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但实际上,鉴于他骂观众是XX,我以后不会看他的任何电影,我本身也特别不喜欢他“展示出来的一切”,但我为什么要写他的优点?写什么优点?答案到时候揭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罗振宇、吴晓波和张小龙的年度演讲中,我学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sl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