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作者: 南子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23:03 被阅读4次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 译 :

    希言自然。(稀奇的说法,一切都是自然而来的现象。);故飘风不终朝,(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上,);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孰为此者﹖天地。(谁造成的这样?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且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更何况人呢?);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从事于修行道业的人,结果就会与道相同;);德者,同于德;(从事于积德为善的人,结果就会与德相同;);失者,同于失。(从事于生灭流失的人,结果就会与失相同。)。

    同于道者,(心行与道相同的人,);道亦乐得之;(道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德者,(心行与德相同的人,);德亦乐得之;(德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失者,(心行与失相同的人,);失亦乐得之。(失也乐意得到他。);信不足焉,(这些因果原理,有相信但不足以全信的,);有不信焉。(还有完全不信的。)。

    希言,少有的说法,是稀奇话,是蹊跷话。说什么一切现象,都是产生或存在于非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显然,这一句是老子在用戏言否定荒诞不经的自然之说。

    没有原因,就不会有结果。一切结果,都来自于原因,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现象界的全部,都是道的产物。因为道是活生生的,所以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都有规律。

    运动的活性,又正是道的特性。而道的运行法则,都有着十分密严的程序摆在面前,可以用来反复察辨论证。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和运行,前后衔接,环环紧扣,从来都不曾混乱。所以,离开规律,愚人自然来自然去、自然生自然灭的含糊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造成的这样?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

    狂风也好,暴雨也罢,它们各自都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所谓的纯自然现象。天地是狂风暴雨出现的根源,因为天地自身尚且不能长久,所以狂风暴雨也不可能持续。现象的强弱是这样,人事的兴衰哪里又不是如此?即便是坚持执著,到了最后又能留下什么?统统都会消失。

    这里讲天地不能长久,说明天地也是能生灭的。前面第七章中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前者说天地能长久,这里又说天地不能长久,两种说法,前后出现了明显的自相矛盾。在整部《道德经》中,这种矛盾的情况还有很多。譬如本章中的“自然”,第十七章中的“百姓皆谓我自然”里的“自然”,与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四章中的“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中的两个“自然”意思则完全相反。还有“善抱者不脱”与“执者失之”的矛盾,“能无知乎”与“将与愚之”的矛盾,“强行者有志”与“弱其志”的矛盾,“自胜者强”与“强梁不得其死”的矛盾,“为者败之”与“无为而无不为”的矛盾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还有那么多的分别对立需要化解。这些矛盾都摆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必须一个个去对撞,一个个去消除。老子先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建立,然后再分别对治,最后一并推倒,从中去找到通达的事理,来完成智慧的圆融,去实现从事相归向一心的对立统一。这不是单从理论上给出一个合理说法的问题,而是一个照亮心胸,扫清人的无明之障,透见本质的过程。行道者当深入其内,从纷乱中摸清头绪,理顺思路,然后再来慢慢解开每一个疑问和心结。

    心有真妄的区别,妄心由真心所变现,心迷则妄,心觉则真。心与天地同源,说天地能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生,这是从心的本体上在说实相,真心不生则不灭;说天地不能长久,是因为它生狂风暴雨,这是从心的作用上在说虚相,妄心有生就会灭。

    老子用天地尚且不能长久,来提醒人们明白物质世界是靠不住的。大环境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身这个赖以大环境生存的小体系,又怎么去保持?以此来破除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执迷,消灭人的身见,唤起人向道的觉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aj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