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说的各种小说一直写到老的故事爱小说
实录:为了移民,我把独身老父强送养老院

实录:为了移民,我把独身老父强送养老院

作者: 木木爱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08:54 被阅读0次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花门里的疯子,如需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谢谢。

01

儿子期中考试全年级垫底,老三开完家长会,做了一路的心理建设,进门苦心婆心地教育儿子,他口快说干了,儿子来了一句:

“爸,你老让我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你告诉我,学习好有啥用?你看你老挂在嘴上的张叔叔,你们说他原来是学霸、考清华、出国,多牛,现在怎么样,老婆孩子都跑了!我不能好好学,我再好好学,我怕以后跟他一样!”

老三被儿子突出奇来的清奇脑回路说愣了,站在旁边帮他掠阵的老婆“噗嗤”一声笑出来,儿子趁势一溜烟跑了。

老三恨铁不成钢地拍了一下大腿,“唉”了一声,他怎么也没想到问题会出在这儿。

儿子用来举例的“张叔叔”不是别人,是老三的发小、小学到高中的同学、父母们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张康。

张康从小学习好,什么题到他手里就是分分钟的事,从小到大,啥竞赛都少不了他,用老师的话说:“考清华北大对张康来说就是个碎碎的事。”

张康果然考上了清华,学数学,十个阿拉伯数字在他脑子里排列组合,让他顺风顺水又出了国。

虽然是学霸,但张康从来不高冷。对同学,尤其对从小长大的朋友,那可真是满腔真诚。

他上大学时,老三和另外几个朋友上职高,但彼此从未断了联系。后来他出国读研,老三和朋友合伙创业,他们在这边出劳力,背后动脑子出主意,关键时刻提醒他们的,都是张康。

老三问张康为什么愿意和他们交往,张康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家都是实性子人,他不喜欢和心眼太多的人打交道。

张康尽心尽力帮朋友,朋友们也自然尽心尽力对他。

他在北京、国外上学那些年,家里的一对双亲,全靠朋友们时时关照。

02

只是老三从没料想过,张康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么聪明的人,进了社会,却处处不适应。

张康在国外读研毕业,开始时就留在国外工作,他妻子是大学同学,和他不遑多让,两人打算在国外拼几年,攒一份家业。

世事难料。

首先是,张康自己适应不了国外快节奏的生活,他只擅长搞研究,不善于在公司里和人相处,性子直,路见不平爱拔刀,国外的人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几次下来,别人有微词,张康自己心里也别扭。

妻子帮他联系了教学的活,他刚开始适应,国内母亲又生了病。

张康回国送走重病的母亲,再想走,脚下就有了牵绊。

他的父亲年迈体弱,加上老伴走后大受打击,一下子病倒。张康要尽孝,国外的工作不能老等着他,和妻子隔着太平洋争辩了几次,张康仍决定留下多陪父亲一阵子。

夫妻感情从此生隙。

其实,老三和朋友们知道,张康不愿意回那边还有一个原因,他不喜欢那边的环境,张康说过,那边的经济虽然发达,但世态炎凉得很,人情冷漠,他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适应。他就喜欢咱们国家这种热热闹闹,一家有难八方来援的人情味。

“钱什么时候是个够呢?还是人情味重要!”

老三当时就觉得不太妙,他劝张康,你老婆孩子还在国外呢,婚姻大事不能儿戏。你这边畅快了,也得为老婆孩子想想。不说将来,单说孩子生活在国外,教育资源就是一大优势啊!

张康说,教育这问题,不是家长想咋就咋的。你看我当年,父母也不咋管我,反倒给了我充分的民主自由,我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才有后来的成绩。

咱孩子这一代,不能管得太死,你管得越多,他们越觉得受束缚,他们就像个弹簧,你把他关到一个盒子里,外界的压力越大,他越想反抗。教育孩子这回事嘛 ,我觉得,还是要顺其自然,当父母的,只要在旁边看着孩子别走歪路就成。

张康的妻子打了不下百次电话,话题从开始的让他赶快回家,变成抱怨、指责,又向威胁分手、离婚的趋势发展。张康不为所动。

他决定不走了,就留在国内。

离就离。

03

为回到妻子和孩子身边,张康听从朋友们的建议,试过把老父亲送到养老院。他送的是最好的养老院,但父亲住得仍是不开心。

也难怪,中国父母思想传统,有儿有女的被送到养老院,觉得别人会想象儿女不孝顺,自己无德被抛弃了等等,而且,自儿子上大学离开家,他已经和儿子分开了十几年,人越老,越希望身边有人陪伴,老伴一走,刚享受点儿子的温暖,又被儿子送到了养老院。

老人嘴里不说,心里想不通。

张康观察过,在养老院里,别的老人都听从护理人员的要求,或两两做伴,下棋喝茶;或三五成群,聊天画画;或成群结队,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唯老父亲,坐在花园里,垂着头,一坐就是一天。

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很不利于老人的健康,“你父亲的语言功能和行为功能已经出现了退化的迹象,你们家属要注意啊!这样下去,发展成老年痴呆,就更麻烦了。”

医生看着张康为难纠结的表情,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但是老人,你陪他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不趁现在多陪陪他,以后你事业再成功,家庭再幸福,想起老父亲,你心里不悔不愧吗?

等你到你父亲这个年龄,你希望你的儿子怎么选择?”

张康决定留下。他把父亲接回了家。

医生把问题抛给了他,不用问,他知道父亲会怎么选择。父亲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尽管不舍,但送他到养老院那天,父亲紧紧拉了他半天袖子,最后还是流着泪放开了他。

张康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异地恋不可靠,何况异国婚姻。

张康留下的结果直接引发了他和妻子婚姻的死亡。

事实证明,有些婚姻和感情,并不是葬送在出/轨小/三和经济问题里,再好的感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也可能被迫自动宣告结束。

孩子妻子说她带,张康同意,他是半截嫁接到国外的,不适应,但孩子出生就在国外,算是在国外土生土长,国外的教育和国内相比,还是灵活许多,资源也丰富,还有妻子那么个强人从旁监督,他放心。

抚养费妻子没说,张康主动开口,比律师建议的还要高那么一成,老三他们再三提醒,先别把话说死,先按标准给,以后有余力了,多给也成。张康不同意,他说要给自己设个限,套个套,压力就是动力。

学霸张康,清华上了四年,出国溜了一圈,又回到国内,开始了和老三他们一样普通人的生活。

04

朋友们都没把张康找工作的事当难事。清华毕业,留学归国的海归,响当当的金牌身份,多少公司抢着要。

张康自己也这么想。

他这一次明确了目标,直冲高校应聘,但没想到,高校的工作也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各大高校的老师,一部分来自社会招聘,一部分是学生留校,学校这个看似单纯干净的环境,也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规则。

张康硬件杠杠滴,教学没问题,就是不适应学校里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有一次大家聚会,张康看见有个男人,好像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吧,用肥腻的手在一个刚留校的助教头上摸来摸去,助教是个女孩,脸上笑着,但尴尬劲再掩饰仍露出了几分。

那个官见女孩不敢反抗,得寸进尺,说着说着,手竟然上了女孩的脸,光天化日之下,顺着女孩的脸、下颌,往女孩脖颈上滑,女孩满面通红,眼里几乎滴出泪来。

张康一时酒气壮胆,充了一回英雄,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最郁闷的不是这个,张康给老三他们说,最让他郁闷的是,后来,那个官当场发难,说女孩是自愿的,关你屁事,张康希望女孩站出来说句真心话,结果女孩竟然点头表示默让。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老师能把学生带好?鬼才信!”张康犹自恨恨,老三他们相互对视,苦笑着连连摇头。

他们很想告诉张康,这种事社会上多了去了,大都是有所图,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事人愿意,只要没触犯法律,谁也管不着。他们想告诉张康,你要是连这都承受不了,以后还有你受的。

但看着张康的一脸不谙世事,他们选择了沉默。

他们自己的心和眼已经被世俗的灰尘蒙蔽,他们希望有少数人能坚守内心的纯净,因为这纯净的存在,让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人,仍持有美好的希望。

张康后来又应聘过几家单位,朋友们热心地帮他介绍,最长的,他干了半年,还是辞职了。

这里有他父亲的原因。

05

张康的父亲马上八十了,各个脏器老化,生活越来越不能独立。

张康出去工作,开始把老父亲关在家里,有次回家,他发现父亲孤零零站在窗前,扒着窗户向下看,大半个身子都出去了,幸亏有防盗网,后怕之余,他觉得父亲太可怜了,于是,他给父亲找了个保姆。

保姆什么都好,就是不耐烦和老人聊天。老人又经常把些陈年旧事翻来覆去,到最后,他一张口保姆就躲,还对老人甩脸子,张康回来,父亲把他拉到房里,悄悄说:“让她走让她走!”

父亲的情绪越来越坏,无奈,张康只好请保姆走人。

他还试过把父亲白天放在院子里的一个托管班,晚上下班再接回来。但有些工作需要出差,这时候父亲没处可去了。那干得最长的一个工作,若不是老三他们帮着,也坚持不到半年。

张康想啊想,觉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是自己,实在太难、太难了。

一边有给妻子孩子付抚养费赡养费的压力,一边是想好好陪伴父亲的孝心,他左右为难。

这中间,还夹着他的婚事。

张康本没打算这么快相亲,再踏入婚姻,朋友们说,你还这么年轻,不可能一辈子不找吧,趁现在还有点“姿色”,赶紧找。家里有个女人,至少能帮你分担照顾你父亲。

朋友们帮张康物色了一个女人,女人离异,带一女,前夫出/轨,她带孩子离了婚。

大家都是过来人,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女人只提了一个要求,先试婚。

她说她受过上一场婚姻的教训,现在现实了,不试婚怕第二次受伤。正中张康下怀。他也怕。

女人带着女儿住进张康家。她不用出去上班,专心照顾老人、孩子和张康的生活。女人很贤慧,老三他们上门帮张康庆祝时,发现张康家大变样。

老人干净多了,话也多了,脸上有了笑容,张康身上也利索了,房子也有温度了,女孩很乖,叫张康叔叔,张康不介意,他不喜欢虚的,愿意别人实实在在。

出于对女人付出的感激,工作之余,张康全力帮女孩辅导功课。他的专长是数学,但学霸的功力还在,理科文科都拿手,女孩在他的辅导下,成绩一路飘红。

女人很高兴,更加用心地照顾这个家。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你报我以好,我回报你以好,张康和女人生活了两年,女孩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张康提出结婚,女人说,等女儿工作吧。她没有收入,这些年抚养女儿还依赖前夫,前夫说过,如果她再婚,就不管女儿了,“他有人脉,我想着娃毕业后能帮到娃。”女人巴着眼说。

“反正咱俩这样,也和结婚差不多。”女人又说。张康其实无所谓,他提结婚是怕女人多想,觉得没有安全感,想给她一份安全感而已。既然女人不愿意,他也没有勉强别人的怪癖。

06

那时的张康,并不知道女人其实有其他打算。

这个女人,不是坏人,但她有她的小心思。

她是因丈夫出/轨离婚不假,但并不是真心实意想和张康长长久久过日子。

小/三生了个儿子,女人心里憋着一股气,她要让前夫看看,女儿虽是个女孩,但比小/三生的儿子强多了。她要供女儿上大学,还要供女儿出国。

张康是个好人,老实人,女人第一次见面就看出来了,她愿意和张康过,但不愿意领结婚证,领了结婚证,她就有了责任和义务。

她愿意伺候老人,但不愿意永远这么伺候。她的女儿要上大学,还要出国,她只有女儿了,女儿走到哪儿,她就要跟到哪儿。

她看中的一是张康的人品,二是张康的学识,所以,同住前,女人和女儿说了几晚上心里话,她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遭遇,人生感悟,全说给女儿听,她希望女儿能厉害些、强大些,不要重复她掉过的坑。

女人让女儿听话,“这个叔叔是个好人,你好好跟他学,妈妈也不会亏待他们,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你也不用愧疚,觉得咱们利用了人家,以后你有能力了,再好好回报他们不迟。”

人都是被生活逼的。被生活和现实逼着一步步变得狡黠。

大三时,女孩得到一个很好的出国机会,张康与有荣焉,当亲生孩子般为她跑前跑后,填表、办手续,备钱备物,还豁出脸面求前妻帮忙,妥妥当当把女孩送走。

他不怕前妻讽刺他,前妻事业发展得好,后来又嫁了个外国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他在关心儿子,付抚养费赡养费上一直也做得不错,两个人都是有素质的人,所以虽然离了婚,处得朋友一般。

前妻戏谑他,不怕前脚送走女儿,后脚她妈也跟着走啊?张康说,不怕。如果她真的要走,说明她本来就不属于我。不属于我的东西,强留也没用。我只是感激她这么些年照顾我父亲和我。

一语成谶。女孩出国第二年,女人说她也要走。她要去照顾女儿。

女人在张康面前哭,说她这么多年的不易,说她的远大目标,说她进张康家的打算,女人抓着张康的手往自己脸上扇,说自己不是人,愧对他。

张康挣脱了。在女人说出要走那个词时,张康就明白,这几年的幸福生活是他偷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如今梦醒了,他该认命了。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是个好人而青睐他。各人都有各人的目的。不过他也算达到自己的目的了,至少父亲在女人的照顾下,身体状况大大好转。

张康依葫芦画瓢,按送女孩的程序又送走女人。

朋友们说他傻,为他鸣不平。连朋友们的孩子都在父母教训自己时拿他作伐子,说学习好没用。朋友们给张康说这些时,几个人脸上都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我不亏。她能利用我,说明我还有价值!”和朋友们的黯然不同,张康反倒想得开。“我决定了,我要做生意!”

07

张康注册了个公司,专门办理出国事宜。他回国这几年,常有人向他咨询出国手续的办理事宜,张康不愧是学霸,什么事都喜欢整理流程,别人眼里千难万难的事,他按流程很快就能搞定。

开始时他是讲两遍,然后把流程图交给别人去办,有人嫌麻烦,有人半道出岔子又拐回来找他,看他轻而易举就办成了,表示感谢付他劳务费。

他的收入一部分是工作,一部分是帮人代办出国手续,还有一部分是帮人辅导功课得来的,收益颇丰。

女人走了,父亲更老,身边离不得人。张康打算注册个公司专门代理出国业务,前妻在帮他办女孩和女人的手续时就说过,他可以干这个,他负责国内,她负责国外,强强联合,绝对行。

就这样,学霸张康从清华毕业,在国外镀了一层金,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他一边帮别人代办出国手续,一边在家里开辅导班,时间由自己掌握,能发挥所长,还能兼顾父亲。

父亲懂事得让人心疼。他好像意识到儿子的婚事不顺利,他感知到应该是自己拖累了一直以来让自己骄傲自豪的儿子,每有人上门找张康谈事,父亲就从客厅站起来,扶着拐棍进卧室。

张康给学生上课,上几小时,父亲就把自己在卧室关几小时。

学生和客人们走了,张康送客回来,一转身,父亲已经坐在客厅里,笑着看他,等着和他说话。

张康让朋友们把孩子都送过来,对他来说,教一个和教一群没两样。孩子们都在可塑期,能争取还是争取一把。

当然,他不忘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老父母们先打预防针。

他说:这世间有两种孩子,一种有读书资质,注定会学有所成,考清华北大,出国留洋,报效国家;一种,是来世间报恩的。

学有所成的孩子在外面风光、报效国家时,报恩的孩子常伴我们左右,今天陪我们散步,明天带我们出去玩,想想也挺美。

所以,别只顾盯孩子的成绩,只顾羡慕别人了,许多事冥冥中早有注定,不必太过强求,我们,只要在这段时期陪伴在他们身边,用心教育,陪伴成长就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随时站在他们一回头就能看到的位置。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你现在羡慕别人,怎么知道,别人以后,会不会也羡慕你呢!

男男女女的几个孩子来了,因为认识张康,他们并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拘束。在张康面前,什么都敢问,什么都敢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张康被围在中间,像答记者问一样回答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个个问题。

他们怀着一种恶作剧的心态问张康:从学霸到普通人,请讲讲您的心路历程,要真实的,不要说套话虚话!

不等张康回答,又抛出一个问题:像您这样,考清华、出国留学,有什么用啊?现在还不是回到这个小城市,当个普通人。

还有人小声嘀咕:“老婆孩子都没有!”惹得众人捂嘴偷笑。

张康看着面前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脸,笑笑开口:看起来我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白转了一大圈,其实不一样。

举个例子,你们吃过不少好吃的吧?再好的美味,在肚子里转一圈,最后都是变成一坨,但你能说,你是白吃了吗?它们的色香味,在你们心里难道没留下一点什么?

经历就是财富。有些事你不亲身走上一遍,永远不能体会其中的感受。

比如说,你登山,有人说“不要顾着急急赶路,要懂得欣赏路边的风景”;你跑步,有人说:“他要当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路边的风景”和“路边鼓掌的人”你随时都能当,为什么要刚出发就选择呢?

如果你登过顶、跑到过终点,然后再转回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当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相信那时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必和之前不同。

路边的风景随时能看,路边鼓掌的人随时能当,但山顶和终点,不是谁想到达就能到达的。

孩子们静下来,陷入了想象和沉思,张康看着他们,笑着、欣慰着,在他身后不远处,卧室的门开了一条缝,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脸贴着门缝,贪婪地、满足地,看着那几张年轻、朝气蓬勃的脸,和面上带笑的儿子。

良久,他也咧开嘴,开心地笑起来。

相关文章

  • 实录:为了移民,我把独身老父强送养老院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花门里的疯子,如需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谢谢。 01 儿子期中考试全年级垫底,老三开完家长会,做了...

  • 【生活随笔】再去养老院老父亲

    趁着三天的核酸检测还没有过期,再加上今天周日,清闲一点,今天再去养老院老父亲,顺便送点饭。 昨天,老父亲状态不错,...

  • 【生活随笔】当教师,到老年竟然这样……

    今天,又去养老院看老父亲。 天天被乱七八糟的事情缠绕,已经十来天没去养老院看老父亲了。终于,这个周末事情不多,于是...

  • 你会送爸妈进养老院吗?在你年老时,你会选择养老院嘛?

    我的观点:不会送爸妈进养老院;我年老时会选择进养老院。 为什么不会送爸妈进养老院 1、情感方面:爸妈这个年代的父母...

  • 1000-69 当你老了

    表哥把姑姑送养老院前,我在家族群里提出异议,我姐私信给我,不让我反对。哥说去养老院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把姑一个人...

  • 儿啊,把我送养老院吧!

    01. 人生有三苦:少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李婶就不幸得了其中一苦,四十岁那年丈夫因病去世,那年儿子程凡才1...

  • 把父母送养老院行吗

    2019年9月29日丰县孝悌文化培训公司传统文化交流大会答疑环节中,一位女士咨询: “秦老师,我妈身体不好,但是自...

  • 有七个子女的老父亲该由谁来照顾?

    我们的老母亲于三年前去世,之后我们就把老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老父亲今年92岁。去年,他双腿瘫痪,我们兄妹觉得老父亲...

  • 焦灼的回国路

    这一代的移民很多都是为了送孩子出去读书,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种情况。全家刚刚办完移民登陆不到一年,就赶上了疫情。原定...

  • 如何看待“把父母送养老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无疑是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 现在一些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会主动要求去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录:为了移民,我把独身老父强送养老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jj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