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楚天牧歌简书文学蝶恋诗情石岩磊微言
与生命和解的隐士情怀————《归去来兮辞》的情感解读

与生命和解的隐士情怀————《归去来兮辞》的情感解读

作者: L旭芬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05:20 被阅读183次

                                 

    归去来兮

                                (一)

    年少时读陶渊明,很是不理解,明明属于贵族士大夫阶级,却偏偏要放弃所有归隐田园;明明可以靠做官过上富足的生活,却偏偏要辛苦劳作忍饥挨冻;明明只要敷衍了事就可以有喝不尽的美酒,却偏偏不能弯一下那直挺的腰板。

    他不断地告诉世人田园生活的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构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武陵桃花源。他爱酒、爱菊、爱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山野才是他最向往的地方,率性自由才是他最本真的生活。他是如此地恬淡愉悦,享受这艰辛贫苦又一无所求的生活。可是人生天地间,人们的奔波不就是为了能锦衣玉食楼宅雕车?不就是为了扬名天下流芳百世?难道他甘心就如此碌碌无为终老山林?笔者难以接受,也很难更深地体会他回归田园的喜悦。

    再次讲解《归去来兮辞》,之前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所谓的隐士情怀只不过是诗人与生命做了很好的和解,所谓的淡泊名利只不过是在与黑暗官场一番搏斗后保节守志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

    诗前小序诗人详细地阐述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本性热爱自然,任何的勉强也改变不了;一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与挨饥受冻比起来,更不能忍受的是违背自己的心愿;一是“程氏妹丧于武昌”,去奔丧的心情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急切。

    这三条原因中,最根本的就是“质性自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最难改变。热爱自然的秉性诗人在多首诗中提及,“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在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他的“游好”遗世独立,超然不同,以至最终指引他走向隐士的道路。

    正是这一本性让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跌跌撞撞始终不能适应,胸怀旷达的诗人并没有描述官场是怎样的黑暗,只仅仅告诉读者,这一路做官的经历,是无法追回的往昔,是误入迷途的错误,是用形体来役使内心的不自由。而我们,只从他不肯束带见都邮的事件中就可以想象到他这一路激烈的抗争,在现实与理想中时时挣扎的痛苦。终于,诗人做出了决定:归去吧,田园才是我温暖的港湾,山水才是我心灵的归宿。

    一路飞逝,一路期盼,在看到自家大门的那一刻,四十多岁的诗人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这是久别故园最质朴的举动,是在外摸爬滚打受尽委屈后见到亲人最真切的反应。家,是每个游子柔软的心头执念。

    归家后一切是如此的美好!倚窗自酌,看庭院草木郁郁葱葱;涉园游历,望远处山顶云卷云舒。与家人促膝长谈温馨又快乐,弹弹琴写写诗消除不时而来的忧愁,与乡邻结伴耕作在西边的田地,架着小车乘着孤舟独自出游在沟壑山丘中。静谧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诗人理想中的样子,他应该快乐又满足。

                                    (三)

    可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诗人。他撷取一把东篱下荒草中倔强的野菊,他抚着孤松独自徘徊在落日中久久没有离去,他感慨天地万物都能顺应时节蓬勃地生长,他叹息自己在生不逢时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在这个孤单落寞的背影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在诗人骨子里深深的烙印:修身、治国、平天下。然而现实不允许他实现平生的志向,热情的火焰在昏暗的世俗中一次次被浇灭,浊浪滔滔他硬是不肯同流合污,为保持自身的修洁,他被迫归隐田园。因为是被迫,所以难释怀。他反复地痛惜:行行向不惑,奄留遂无成!

    于是他追问自己:如此惶惶不安想要做什么?富贵功名并不是我想要的,修仙得道也不是我所期盼的。我所追求的不就是徜徉在山林细流中长啸赋诗吗?人生短暂,何苦要为不可为而欲强有所为而痛苦矛盾呢?既然选择了隐退,就乐天安命,顺从自然造化过好余生吧!

    至此,诗人终于与生命很好地和解。因着那固穷守节的坚持,旷达淡泊的胸怀,所以给后世留下了宁静洒脱,质朴自然又诗意悠远的隐士情怀。

    夜风习习,是谁又在东篱把酒言欢,怒放的黄花幽香满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生命和解的隐士情怀————《归去来兮辞》的情感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oh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