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
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各家学问。
王阳明从少年时起,就显得非同寻常,立志要做个圣贤。不久却因尝试宋儒格物之法,格竹七日病倒,感叹做不得圣贤。此后他流连骑射、文章、佛老,在仕途上也是险象环生,因触怒当权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途中几次遭人追杀。游走在生死边缘之际,他自制石棺告诫自己超脱荣辱,最终因此悟道。晚年时平乱除匪,更是每每临时带着老弱病残之兵上阵,却都能够化险为夷。
王阳明的一生既沉溺,又洒脱,既有热烈的追求,又有强固的抵抗。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丰富的内心和思想。
但现在有些人提起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往往草率看过,以为不过是些正确的废话。
这些现在人看起来很寻常的道理,却是当年的王阳明从自己一生的百死千难中悟得的。他的学生曾向他请教屡次军事胜利有何秘诀,他说常人的智商相去不多,他只是能不动心而已。因此当平叛宁王后遭猜忌,他却不挂于心,只道“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磨,如切似磋,乃以器成
王阳明有个比喻,即以黄金比人,凡人虽无圣人斤两,成色上却能够与之无异。
因此从心上功夫来说,就是要时时“良心发现”,做到存心养性。
然而与佛老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强调的举起而非放下,不是归于心灵的静寂便罢,而是要到事上去练,是知行合一。“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这种洒落情怀,这种生命体验非入世不可。
所以我们看到的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人,不是武将出身,却能用兵如神,屡建奇功。
其中一个原因是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早年骑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阵形进行演练,被人笑为是赵括“纸上谈兵”。
因此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器,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的境界。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熬煎之熬之,适以味浓
在世上繁杂的事务中磨练,人的内心难免会有煎熬的感受,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
人生,进退是常事,大多数时候,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
“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
熬的过程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在超常的磨练中愈发强大,是不动声色地蓄势待发,是默默无闻之后的一鸣惊人。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屡败屡战,不急不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内心永远不会被击垮的人。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面对困难,只有不逃避,敞开心胸去深入体验,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痛苦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和力量的情绪,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无法看清它的本质,无法洞察它就无法真正放下,无法真正放下则掌控内心就是一句空话。
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奋斗者,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时刻:觉得快熬不过去了,无法再坚持了。而这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时过境迁再回头看,一切也就那样熬过去了。只有主宰自我的力量,才是能与自己相伴一生的核心竞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