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节回答了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理解和见识还是没有增长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因为读书方法太原始,大部分人为了追求记忆,而把书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网上很流行的思维导图法正是如此。而真正的读书方法,则是将新知识与以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既能能帮助记忆,还能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普通人读书为了追求新鲜感,而追求读书速度,却导致没有花时间去记录自己所受的启发以及建立关联,本末倒置。最后,作者提出读书时,将新知识与临界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
普通人读书的方法:通过划线和摘抄将一本书变为一个个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信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行为。
我读书基本上算是普通人的读法方法,主要是对重点进行划线,偶尔将新旧知识建立关联。之前为了记忆还做过思维导图,但是现在还是忘记了大部分内容。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以后不再运用。
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知。
万维钢-强力研读要求的读书笔记必须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 清晰地表达每一章的脉络;
- 带走书中所有的靓点;
-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
摘自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读书的态度:放慢速度。花时间做读书笔记,不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这一点也是我常犯的毛病,生活中的好书太多了,例如上本刚刚看完《结构思考力》这本书,对培养我的结构思考和表达有很大帮助,要重点研读。但是突然又冒出来了《好好学习》导致没有时间看第二遍。而未来还有《看见成长的自己》、《穷查理宝典》等待着我。如果我再这样追求新鲜感,那我的认知深度还是停留在现在这个地步,所以这个坏习惯也要抛弃。看见好书,一定要停下来,反复、仔细研读,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将新知识与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会更有效:临界知识-在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作者的读书方法: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生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结论: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