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信息:
概念: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组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
组成: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左手栏),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教学反思。
作用: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首先,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可以视为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它将提醒上课者关注重要的课堂元素,确保有效教学,也可以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发现并能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之处。
理解与思考:
1.所谓“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理想”是指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伋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及“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只能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因此,扎实有效的课堂就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路径。“基础”则是指框架本身的细微之处,必须在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之中,地能得到进一步阐发,这个框架只有在走向完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呈现出魅力来。框架本身,就如同一座神殿的地基。也就是说框架是最基本层次的要求,我们只有保证最基本的框架,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2.关于框架的六个组成部分,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及严谨的教学板块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师,主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大问题。而有明确方向的预习和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则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的关注,主要是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学” 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什么”“学会什么”,然后再来考虑“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将师生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学生单纯的考虑教师怎么教,设计出来的教学可能会不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中的两个核心元素是“教”和“学”,两者先要被分开,然后在实践中需要把两者再整合起来。课堂上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要学习的主要是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是基础,学会学习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反思”则是对整个过程的察省。“教一辈子书有可能成不了名师,可是写一辈子的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每节课后及时的对课堂进行反思,找出优缺点,找到得失点,才能在下一堂课中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3.关于框架的作用。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不会上课也不会听课。上课的时候没有框架,想到哪里上到哪里,更多的是听名师的课,照样子去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听课的时候,不会听别人的框架,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听去想,当然,这些年以来,自己的课堂是没有进步的。一直游离在及格的边缘。非常期待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真正将有效教学框架运用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并能在每堂课后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能够在每一次的反思中有所进步。
这是一门实践性的课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的有所进步,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新网师中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应该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落实。
最后,将书中的小贴士再记一遍,希望能够记在心里,用在实践中:
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是一个基础模型。
它将教学过程分为6人部分,精细到每一分钟。
它针对每一堂课,而非某一堂课。
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教课者及评课老师都有统一体系可以参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