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学学历,从工厂工人、个体裁缝到作家,32岁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六百万字作品,2019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这就是中国女作家残雪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残雪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总希望能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得借鉴。
很多人都有梦想,都有均等的机会生出一双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然而,有的人最终能实现梦想,有的人却终其一生庸庸碌碌。
那么到底是靠什么实现梦想?我忍不住想从不同人的成功故事中进行深入探究。
1.长期、专注的执行力
我发现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具有长期、专注的执行力。
残雪自从成为专业作家以后,一直保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至今已三十多年。而且她自学英语,每天坚持看英文,哪怕是一个小时,二十年来始终如一日。
“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此后坚持了四十多年。
海明威到50多岁的时候,还保持着严谨的工作状态,每天坚持一丝不苟的认真写作。当时他把每天的工作进程记录在一张大表格上,把这张表格挂在墙上,然后表格上的数字精确地记录着每天产出的文字量,最后造就了《老人与海》这样伟大的著作。
这些作家,都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执行力,并且能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把简单的一件小事重复再重复,在千锤百炼中做到极致,从而收获复利式的时间收益。
正是这种长期、专注的执行力,让他们能一直向着梦想飞翔,一路不偏移航线。
2、对抗命运的勇士精神
新疆姑娘胡婧从脑瘫转变成专业翻译的事迹,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成功因素。
胡婧,6个月时被诊断为重度脑瘫,10岁学会站立,12岁独立行走,16岁自学英语,19岁学习翻译,21岁正式走上职业翻译道路。
她在双手失控的情况下,先后用下巴颏和脚趾头打字,翻译、审校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出版了6部译著,其中5部英译汉著作,共计112万字,另有1部汉译英著作。不论从翻译质量还是数量而言,这都是许多专业译者难以达到的成绩。
是什么促使胡婧冲破了身体极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除了对梦想的执着和长期的执行力,还有对抗命运的勇士精神。
她说过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笼中之鸟,思想与眼界是囚禁我们的囹圄。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获得提升自我的契机,是我们毕生的功课。”
正是这种对抗命运的勇士精神,让胡婧打破了命运对她的束缚,打破了思想与眼界的囹圄,让她在朝着梦想飞翔的路上,飞的更快。
3.矢志不渝的匠心情怀
我观察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师们,发现了一种大情怀。
比如翻译大师傅雷,青年时代留学法国,虽然他原本想在学成归国后以文艺救国,但却因自身及社会环境等原因选择了翻译事业,至此深情不悔,矢志不渝。他的一生并不长,但却倾注了半生心血在翻译上。
三十年代,傅雷初从巴黎回国,译过一本不太有名的法文书《夏洛外传》。因为深受书中人物感动,他执意将它译入中国。译书成稿之后,出版总是碰壁,最后他自掏腰包出版。
傅雷曾在上海的寓所里,闭门译书二十七载,从未有过懈怠。作为一个翻译家,他曾保持着一年一部的热情,坚持译完了《巴尔扎克全集》、《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伏尔泰传》。
他自己在这些外文著作中汲取到了力量,因此迫切希望把其译成中文,对苦恼中的青年朋友有所裨益。这种大情怀,驱动着他虔诚地热爱着翻译事业,创造了大量优秀的译本,像一束不息的火,安静又热烈,点燃了几代读者。
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匠心情怀,决定了大师们的飞翔高度,注定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所以他们的成功,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加的深远。
通过对以上这些成功故事的挖掘,我们也来灵魂拷问一下自己:
长期的坚持,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难?比如30天健身打卡、100天写作打卡、365天摄影打卡……我们坚持每天做一件小事的最长时间是多久?
生活中总会遭遇很多意外和坎坷,比如先天和后天的疾病、灾难,比如家庭和生活的不可控压力,但是在遭遇时,我们是否拥有对抗命运的勇士精神?
我们的梦想,能否是一种大情怀,还是仅是汲汲营营的小私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梦想、小目标,也都努力想要实现过,但是事实上我们离成功总是很遥远。这时候,需要我们停下来,拷问一下自己,从答案中寻找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事实上,长期、专注的执行力,可以保障我们飞翔的路线;对抗命运的勇士精神,能增强我们飞翔的速度;而矢志不渝的匠心情怀,则决定了我们最终飞翔的高度。
想要实现梦想,仅有一双翅膀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定而果决地飞向高空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