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概述

作者: 都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3-06-04 06:15 被阅读0次
    《乡土中国》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费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书中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乡土中国》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文字简明,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适合学生群体。

    这本书以我国乡土社会为起点,将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性质讲述地淋漓尽致。作者不仅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对乡土社会性质的充分理解,还结合了许多其他社会的特征作为对照,全面地去评估了乡土的优点与缺点。并且这本书中对不同群体的描写始终保持着客观中肯的态度,没有刻意地丑化任何一个社会制度或群体,而是理性公正地分析利弊。

    为什么要读

    1、了解乡土社会

    中国一直以来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对这个乡土社会的理解也就是对国情的理解。很多专家都做了调研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慢慢理解,这个生活在身边的乡土社会。

    中国农村社会学在发展中形成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开展社会调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葛学溥利用1923年亲身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短暂调研的材料,结合1918~1919年其学生调研收集的材料,正式撰写出版《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一书(周大鸣,1998)。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本土社会学家李景汉、杨开道、陈翰笙、费孝通等相继推出一系列有影响的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作品。在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政治形势下,中国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何以认识乡村中国”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学始终不忘使命,在扎根田野开展农村调研的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理解那些文学作品人物的想法

    中国很多的那些经典作品中离不开乡村,不论是《平凡的世界》、《闰土》、《活着》还是《生死疲劳》都把故事放在乡村世界里了,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闰土、福贵和西门闹,每个人物的能立的起来,也是得益于乡村生活环境。乡村的生活有自身的规律,不论是生产,日常生活,家族活动都有鲜明的特色。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基于乡村生活的规律和当时的场景下发生的。

    3、理解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华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不少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由古及今影响着不同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先哲们对农业问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先秦诸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这使得中国的农业在其发展初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尚书·洪范》的“食为政首”,《尚书·禹贡》的“任土作贡”,《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其相关思想后来被《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论,科学准确地定位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分封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宗法范式、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等。可见,中华农业文明所遵循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基本原则,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市。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燕京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概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c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