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有很多称呼,天竺、身毒、印特加,婆罗门国等。据玄奘说,印度的意思是月亮,仿佛月亮照耀黑夜一般。为什么不说太阳,可见三哥还比较谦虚哈!
阿育王01
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印度。玄奘法师去时是戒日王称霸五印度,他走到婆罗吸摩补罗国时。听说离这里不远,北部的大雪山中,有一个小国叫苏伐刺拿瞿呾罗国,这国名,晕!因为出产上等黄金,所以称金氏,以女性为王,即东女国,男人只负责种田和打仗。
大概是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较少,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就像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交界的地区存在有女土司管辖的地区。这也就为日后吴承恩写《西游记》西梁女国提供了素材。
进入中印度,玄奘法师来到了曲女城。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以前有个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一百个女儿,可以想象他的后宫佳丽何止三千,女儿个个貌美如花,姿态优美。有一个大树仙人,因为修炼了几万年,外形像一棵枯树。
一天,他看见国王的女儿在河边嬉戏,顿生爱意,于是到王宫里提亲,要国王嫁一个女儿给他。
自古嫦娥爱少年,谁愿意嫁给一个枯骨老人。
国王很为难,还是最小的女儿懂事,同意嫁给大树仙人。国王把小女儿送去后,大树仙人不满意,说国王许配给他一个不美女童。印度人以丰满为美,小女儿可能太小,还没有发育。大树仙人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发毒咒,剩下的99个女儿,全部弯腰曲背,形貌丑陋,终生无法嫁人。果真,剩下的女儿腰全变弯了,妥妥的曲女城。
02
法师从长安出发已经走了三年,离那烂陀寺他心中的目的地不到200里的地方,停留了九天。
这是个什么地方值得法师停留,礼拜,思绪万千呢!一棵菩提树,当年佛祖就是在这棵树下觉悟成佛的,是佛教徒心中的精神象征。
法师沿途一路学法,讲经,礼拜佛迹,受到当地人的点赞转发。那烂陀寺早已得知法师快到的消息,派了四位高僧,以最隆重的礼节来此迎接法师,到达佛教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那烂陀寺。
哈哈!世界最牛中国留学生。你见过哪个高校派出四位知名教授去火车站接一名留学生的。
那烂陀寺遗址那烂陀寺汉语的意思是施无厌,在佛教界地位崇高,是玄奘此行的目的地。佛学院的校长寺院的住持戒贤法师在大乘佛教界排名第一。玄奘行了隆重的拜师礼,在那烂陀寺安顿下来后,并没有马上进入学法状态,而是先在周边礼拜圣迹。正因为这次游历,才有了今天西安标志性的建筑大雁塔。
在王舍城东,山上有座寺庙,庙前有座塔叫雁塔。当初这座寺院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一天,他们买不到肉,一名僧人看见一群大雁飞过,说道:菩萨我们今天饭食不足。话音刚落,头顶有只大雁,掉落下来。僧人大惊,知道这是佛祖在开悟他们,于是他们也戒了肉。把大雁埋藏了,并在这里修了佛塔叫雁塔。
后来,玄奘回国译经时,担心辛苦带回的佛经、佛像、舍利会遭火灾,上书朝廷修建一座佛塔存放,朝廷马上批准,于是玄奘亲自设计建造了如今依然耸立在西安大慈恩寺西院的大雁塔。虽然历朝历代屡次重修,依然保持着印度雁塔的特有的外形,与中原汉人建筑的勾心斗角、雕梁画栋的塔迥然不同。
大雁塔03
法师瞻仰礼拜这些胜迹后,返回那烂陀寺开始学法,用五年的时间遍习钻研诸部经论和梵文,已是佛学院首屈一指的高僧。戒贤法师告诫玄奘学业已成,法贵流通,传播是使命,劝其回国广传佛法。
玄奘有没有听恩师的话呢?对不起,没有。而是又开启了游学模式。这是为什么呢?玄奘认为自己在那烂陀寺的学习并不能穷尽一切佛法。
离开那烂陀寺去了南印、东印等以前未到之处。只要遇见学有所长的僧人都会停留请教,又花去了五年的时间。
一天晚上,玄奘做了一个梦,梦见母校那烂陀寺一片荒芜。文殊菩萨告诫玄奘,十年后戒日王去世,印度会乱,你应该想想自己该怎么办?
嘿嘿,真神!法师的梦真灵,玄奘启程回国后,不到十年戒日王果然去世,那烂陀寺逐渐走向衰败,特别是伊斯兰入侵后,那烂陀寺被彻底烧毁,僧人全部被杀。佛教彻底退出了印度这块诞生地。移民到泰国、中国、日本等国,生根发芽,长成大树。这与玄奘等传法僧人的功绩分不开。
1957年中国政府捐款30万元人民币,在那烂陀寺遗址附近建造了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纪念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玄奘纪念堂04
这时的玄奘法师离开祖国已十多年,思乡心切。但因这个梦放不下母校,在回国前,专程绕道那烂陀寺,想再看看校长和同学,没想到一去就被绊住了。先是被校长抓了个差,然后,接二连三的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的辩论之中,辩论的舞台越来越大,从那烂陀寺到印度全境,从戒贤法师到场到戒日王到场,从此奠定了玄奘在佛教界的地位,为日后回国创立法相唯识宗打下了基础。
古印度历史上对佛教有重大影响的三位君王是阿育王、迦腻色伽王和戒日王,在他们统治时期实行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戒日王本人是信仰婆罗门教,在他任期大力扶持大乘佛教,修佛塔、寺庙、供养僧人,那烂陀寺就是他在他统治的时期发展到鼎盛。同时受到玄奘的影响,后来戒日王派使者多次出使唐朝。
戒日王大力推崇大乘佛教,引起了其它宗教的不满,宗教界谁是老大,谁该当老大,谁又能当老大,只有举办辨经大会才能见分晓。
公元642年,戒日王通告五印度各国,国王及各派懂经义的人到曲女城参加辩经大会。参加的人有18国的国王,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外道等近万人。受戒日王的邀请,玄奘法师作为论主说法18天,一个人面对全印度各教派顶级高手。
在印度辨经是要开出奖惩条件的。玄奘法师立下了生死状,倘若有一字没有道理能被人驳倒,自愿斩首谢罪。
这18天看起来表面上很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第五天竟然突发大火,差点烧了会场,紧接着又发生了刺杀戒日王的事件。
宗教界从来都不平静,渗透、反渗透、屠城、亡国,一幕幕比戏曲更精彩,更惊心动魄。
结果是玄奘考试合格,给自己的留学生涯交上了完美的答卷,达到了留学生涯的巅峰。
戒日王又邀请玄奘参加了每五年举办一次的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无保留的施舍大会,国王拿出国库的全部以及自己五年所积累的全部财富施舍给各教派的僧人和穷人等,得到分享财富的快乐。
之后,法师谢绝了戒日王等人的一再挽留,正式踏上了回国之路。
戒日王05
回国之路比来时顺利很多。也有发生在《西游记》中丢失部分经书的事,为了补抄经书耽误了一些时间。于贞观19年正月回到长安,这时的玄奘法师已是名满大唐,早已不是去时的偷渡客,朝廷派出了以房玄龄为首的大臣前去迎接,几十里之间,闻讯赶来的老百姓站在道路两旁前来瞻仰法师。长安城可谓万人空巷。而玄奘法师却悄悄离开了受欢迎的队伍,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当年5月,玄奘就开始主持译经活动,帝国政府为玄奘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一直到法师圆寂,带回来的经书还没有译完。
玄奘法师几乎是完人,终其一生,追求佛法、讲学、教育、翻译佛经。使自己的佛学修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玄奘的翻译理论至今仍在使用。
他怎么会想到,在他去世的180年后,发生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法难——会昌法难,统治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摧毁了一切寺庙,赶走僧尼。外来的文化水吐不服,要在中华立足需要有个过程,要与本土的文化相互融合,后来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后话。
玄奘法师当之无愧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他境界高远,影响深邃,终其一生,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即便他不在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他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大师,人类灵魂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