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1],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5]。虽有拱璧以先驷马[6],不如坐进此道[7]。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8],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宝:法宝,宝贝。
[2]保:保全。
[3]尊:尊重,敬仰。
[4]加人:有益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璧以先驷马: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拱璧,指双手捧大玉;驷马,即四匹马驾的车。
[7]坐进此道:执守清静无为的道。
[8]以求得:有求必得。
译文:
道,蕴藏着万物的奥妙。
善者视其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美好的言辞可得到人尊重,高尚的品行有益于人类。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舍弃道呢?
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纵有手持拱璧,后跟驷马的仪式,也不如执守清静无为的道。古人为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是说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人珍视。
道者,天地之包,万物之奥。天无道不清,地无道不宁。天有道,不言而高。地有道,不动而卑。万物无道不生,万物有道,所以化育。乾坤内外,无不有道,故为道之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纯阳真人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道为万物之奥妙、为天下贵,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视之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所以,老子认为,只要执守道,清静无为,就可免去所谓的仪式和繁文缛节。
2.道生养万物,大公无私,所以无论善恶是非,无论高低贵贱,都能得到道的惠泽,得到自己的所需。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道对善者必然是褒奖,对不善者会是包容。但不善者如果背道而驰,就不得善终了。这不是道处罚他,而是咎由自取。
3.道无形无名,不需要特意的宣扬,也不需要任何的形式;但道化生万物,因而有名有形,产生了万物;有了万物,就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就有了类别,进而就有了等级之分;有了等级,自然就产生了礼仪;有礼仪就有仪式。
4.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明知西蜀在国力上与曹魏有着巨大的差距,不可为而为之,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曹魏灭国。同样满清的康乾,看不到自由贸易的发展趋势,闭关锁国,最终让中华民族饱受百年屈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