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道德”二字,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仁义道德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字放在一起,分别是不同的含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傅佩荣先生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将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互通、互融之处,在中西方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西方哲学注重“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体系”,在傅佩荣先生看来,按照这一方式,作为中国最早的传统文化经典的《道德经》,与西方哲学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其中的“道”与“德”在哲学体系建构中起关键作用。
“道”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归宿。
“道”自然是《道德经》里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体系中的“上帝”概念有着相似的作用。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不能简单理解为宗教上的“上帝”,是有很大区别的。哲学家的“上帝”,只是解释宇宙万物来源与归宿的一种提法而已,柏拉图用“善的理型”,亚里士多德用“第一本身不动的推动者”等说法来表达,目的是要用一个词汇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解决这一哲学上最基本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道德经》的“道”更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反者道之动”,“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万物最终返回到“道”,说明“道”是宇宙万物的归宿。
“道”与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一样,具内存性和超越性两个重要特征。内存性是说“道”存在宇宙万物之中,万物离开了道,则无法存在;超越性是说“道”超越了宇宙万物,万物是变化的,是有生有灭的,则“道”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管万物怎么变化,“道”永远不变。
这时有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道”或者“上帝”既然是超越的,完全超脱于万物之外,而它同时又是万物的来源,它是怎么生出万物的?它将无法直接生出万物,如果像母体生出下一代一样,那“道”就和万物直接发生了联系,就无法完全超越了。就像西方哲学所说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人类社会还有这么多的恶?自然界还有这么多缺陷?既然万物皆来自上帝,这些都要由上帝来负责吗?看来,在造物主与万物之间,不能直接发联系,必须有一个纽带。于是,西方哲学开始尝试用“逻辑”、“知性”等作为纽带,后来又产生“流衍论”,用一套复杂的理论来专门解释,“上帝”通过什么样的中介一步步产生出宇宙万物的。
《道德经》里则简单而又巧妙地用“德”来解决这一问题。
“ 德”是“道”联系万物的中介。
“德”代表了宇宙万物的禀赋和本性。
对于宇宙万物来说, “道生之,德畜之”,是由“道”产生的,是通过"德”的畜养表现出来的。庄子对“德”的解读更为明确:“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为德”。“德”与“得”的含义相同,宇宙万物得以生成,是通过“德”这一中介,万物的本性和特有的禀赋,则通过“德”来表达。
“ 德”表现出了万物的容貌、存在形态。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万物的来源,但万物要通过“德”来展示出各自的容貌和状态。
“道”与“德”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是体用关系。“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德”是“道”的功能、作用的体现。
二是配合关系。“道生之,德畜之”,“道”是万物的根源,但需要“德”的配合,由“德”来畜养万物。
三是主从关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体现出一种主从关系,“道”为主,“德”为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