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也是一首诗——《山河之书》之《黄州突围》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中的《黄州突围》一篇,我反复读了多遍,原因嘛,首先是因为我的偶像苏轼,其次,这篇文章也告诉人们,困苦磨难会让一个人成熟起来。
在人们心目中,苏轼绝对是 “男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现代的文士学子无不 “愿做东坡门下客”,甚至好多女粉丝恨不能“穿越千年嫁东坡”。
苏轼之所以人气这么旺,不是因为他有潘安、宋玉之貌,而是完全因为其才华横溢,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在文化高度繁荣人才若群星灿烂一般的北宋一代均独领风骚。更难得的是苏轼心胸旷达豪迈,这更让其平添无穷魅力,甚至连宋神宗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但苏轼又像他的歌姬朝云说的那样 “一肚皮不合时宜”,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地方为官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有些内容确实利国利民,于是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此屡遭贬谪,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惠州、儋州……而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黄州写成的。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黄州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如此重要?
这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按道理说,像苏轼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吧?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在苏轼名满天下之时,却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桩让他始料不及的案件——“乌台诗案”,一群大人物、小人物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苏轼群起而攻之,在皇帝面前诬陷他,中伤他,说他在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对皇帝的不敬,苏轼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投入大牢。
批评苏轼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借用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确实,苏轼实在太出色了、以至于刚出道就把一些原来响当当的人物比得十分寒碜,自然引起一部分人的嫉恨。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有像舒亶这样品行低劣的“检举揭发专业户”,有像李定这样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有像王珪这样自以为才华出众而无法容忍苏轼名气压过自己跋扈和虚伪的老人,有像李宜之这样档次低下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投机的芝麻小官,也有苏轼的曾经好朋友、著名科学家沈括!他竟然也因嫉妒而伤害苏轼,批评苏轼的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呜呼!无法可想!不管怎么说,苏轼就这样被逮捕入狱。
苏轼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只有被迫承认所有罪名,承认自己对皇上不敬,承认自己讥讽当朝大人……他一心只想着死,来度过这生不如死的牢狱生活。
幸好还有良知,还有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比如狱卒梁成,知道这个犯人就是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苏轼的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水都准备了。还有范镇、张方平、王安礼、吴充,纷纷为苏轼仗义执言,最动情的是光献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终于,陷于泥沼中奄奄一息的苏轼被释放了,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不幸的,但黄州是幸运的,因为这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小地方因为苏轼而闻名天下。苏轼在黄州是孤独的,生活是困苦的,甚至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他在孤独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苏轼的这种自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终于,他的思想渐渐回归于清纯空灵,最终完成了脱胎换骨,真正地成熟了。在这之后,他写出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写出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写出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代大文豪从此涅槃重生!
有时候,困苦磨难反而会成就一个人,正像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苏轼正是因为“乌台诗案”和黄州的那段困苦磨难,才让他脱胎换骨,得以成为北宋一代文宗。
现在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生活是何等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遇到困难挫折,也许我们做不到像苏轼那样旷达豪迈,但我们要像他那样,在逆境中保持自己的品性,提醒自己苦难也是一首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我们也会像苏轼一样从此成熟起来,成就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