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内容理论性极强,其观点具有前瞻性,书中的观点是对平时教学的严谨审视,力透纸背。
由于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很少,这本书的阅读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读了一半,实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以至于每天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翻看几页就觉得颇为艰涩而后再放置到一边,再读一些容易理解的书。这本书已经读了有些时日了,但第三章的高度自己始终翻越不过去,甚至对自己的理解力产生怀疑。
晨起,又看到新网师里郝院长发的文字,每天读郝院长的文字就像给自己打气一样,又继续坚定了阅读前行的路。本来想着读不懂这一章,要不在新网师求救吧,亦或先把这一章跳过去,我在给自己寻求阅读这一章内容的出路。
的确,教学的悖论看得我一头雾水,第三章已经读过去一半,还是不求甚解。又打算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来为自己的浅薄找借口,可是想想,要是这样囫囵吞枣地读,就不是我们网师人,新网师提倡的是一种“啃读”的方法。用这种阅读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冲击了自己很多传统的教学教育理念,从而也让自己一步一步登陆在阅读巅峰的路上。在加入新网师以前,我是绝不会读如此深奥的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决定继续坚持,既然读了,那就继续坚持一下吧,没想到,这一坚持,竟然让阳光射了进来。读着读着,似乎对于“悖论”这个词语有了点感悟,悖论原来是突破常规,悖论原来可以让人走向深度学习,悖论原来是事物的反方向,这样一来,我就对教学悖论容易理解了。趁热打铁,我又重新开始读第三章的内容,这一次读起来似乎能懂了一些。瞬间,我有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于是一口气把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读完了,现在,我对这一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三章由这六部分内容组成:整体的看世界,当瓦解事物时,自我的局限与潜能,悖论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悖论,把我的对立的张力。作者通过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方式,一步一步将教学中的悖论阐明清楚,现在,我来继续分享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的看世界
整体的看世界,这部分内容是让读者树立思维意识,而非非此即彼的观点。帕克.帕尔默说:“一个人,如果是健全的,其理智和情感就是‘既此即彼’的结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悖论有助于我们把握全局。”作者刚开始从“损害教与学分离”的这一现象说起,他说,损害教与学的分离,文化的滋生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恐惧,但同样是出于我们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就是此种思维方式将分离提升到理智美德的高度,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即使尽力摆脱也挥之不去——我们自己的言论就证明了这一点。接下来,作者举例说明教学中若干偏失问题,他强调,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从受到的学术训练中,既不会知道什么叫对立统一,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兼听则明。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对立面的统一,也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保持自身统一。在教学中,只有既对立又统一,才能达到学习的高度,深入到学习的深度。由于对立面之间相互统一的作用,双方能够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为扬弃对立即解决矛盾准备条件。因此,对立统一即教学悖论有助于解决教学上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作者说,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因此,我们是分离地看世界。作者在为如何摆脱非此即彼思维的束缚给出了建议:我们应该既不舍弃用得其所并供我们条分缕析的逻辑,也要努力养成虚怀若谷的心胸,从而不断扩充优质教学所依赖的联系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提出观点:与一个正命题相反的是一个假命题,而与一个深刻的真理相反的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帕克.帕尔默认为,但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又彼地拥抱世界。作者一再强调:要想获得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停止分离地看世界,要整体地看世界。正如人类只有有了呼与吸的悖论,才能获得完整的生存。在这里,作者要我们打破二进制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创设一种更加丰富更加体现悖论的教学模式。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对悖论做了一个全面的解释。
第二部分:当瓦解事物时
接下来,直接进入“悖论”即“当瓦解事物时”,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要告诉我们的是:悖论式思维需要我们具有相反相成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而整体地看世界。
作者首先以幼儿的例子来说明悖论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的训练教我们分离地看世界。人会随着不断走向成人而开始分离生活,然而,如此精打细算割裂悖论,反而不能算出为养成此习惯所付出的代价。瓦解了悖论就像强求自己只吸气不呼气一样,不仅伤害身体,还戕害我们理智、情感和精神的健康。就像人一样,也需要悖论式需求,既要共处又要独处,如果我们不能忍受独处,在与别人共处中也会枯萎和死亡,二者构成一个明显的悖论,对此都有同样的需求,不能将之割裂开来。同样,教育中,充满了分崩离析的悖论,也会招致穷途末路的结果:
我们把头脑与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如何去表现感情,心灵不知如何进行思考。
我们把理智与情感分离,其结果是:不讲情感的,理智将人间变得冷漠疏远,不讲理智的感情使真理沦为任情发泄。
我们把理论与实践分离,是结果是:理论常与实践脱节,实践未受理论指引。
我们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
可以说,以上现象在教学中都是存在的大问题,所以,只有整体地看世界时,我们将使世界、学生和自己焕发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第三部分内容:自我局限与潜能
帕克.帕尔默在这一部分通过自己的案例来展示教学悖论,即一个课上得很精彩,一个却很糟糕,最后得出特定的悖论:一个人拥有的每一个长处必定带来与其相关的短处。每个人同样有优点也有局限,作者提出应对自身特长负面影响和局限的方法:是不要对局限马上修补,而是要深入的理解特长与其局限相联系的悖论,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就是相反相成的悖论,这样我们才能依据完整的本性,更从容自如的去教学和生活。
在教学中,与学生创建一个教学相长的环境,即使学生不配合自己的特长时,依然要持有自我意识,在教学中感到痛苦,与学生翩翩起舞时感到的喜悦,都是自我意识蕴含生机的一种迹象,这样,才会更可能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既深入探究本心,同时又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认清自己的为人。
第四部分:悖论与教学设计
作者强调,悖论原理不仅指导我们如何认识自我的复杂之处和潜在能量,而且指导我们如何考察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和如何设计适用于上课的教学空间。
教学要拥有比日常更敏锐的觉察力——只要我们处在创造性张力中,就会促使我们提高自己的觉察力。作者在这里,以悖论原理来指导教学设计: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界限让我们记得路途有目的,开放让我们不忘条条大路通罗马。
2.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在学习空间中,不仅要开放温馨,同样也需要紧张急迫,如果学生想得到学问的底蕴,就不能高枕无忧,必须亲身体验感受在求索世界和心灵的奥秘时,必然遇到的艰难险阻。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一个空间,要促进学习,就必须鼓励学生说出真话,教学空间还应该是一个收集和弘扬团体意见的地方,依据这种悖论塑造学习空间,学生既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听取集体的智慧。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既然支持个人的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学习需要付出,要想学生越有所得,就要给学生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更要尊重学生内外的自我,没有个人的独处,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样,也需要共处,通过与他人对话,扩展我们的知识。
6.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
以上途径,均可以提供给我们真实的教学资源。
第五部分:在课堂中落实悖论
这一部分,作者记述了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第四部分中的六条教学悖论,说明悖论原理不是教学上让人按固定程式办事的“菜谱”,若能因人制宜的话,悖论原理对任何教育层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能起到指导作用。悖论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强烈的冲击,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既然在任何学科任何教育层次,我打算以后在语文教学中应运悖论教学,尝试突破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第六部分:把握对立的张力
把握悖论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是搞好教学最难的一环,我们不能把握悖论不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因为心灵中的空白,如果要想在悖论指导下进行教与学,必须接受对心灵的再教育。具体怎么做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心:把握对立面的张力,关乎心态而非行为。教育最终关乎的都是学生的内心,而非具体的知识行为。学生遇到问题,学习让他们体验问题,要容忍问题的存在,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日,会不知不觉找到答案。只要我们理解了“体验生活中的一切”,所有失去的东西都将失而复得。
至此,教与学悖论的内容就讲完了。读完《教学勇气》第三章以后,不止在教学方面,也让我自己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学会用悖论的方式让自己进入深度学习。我毫不排除自己也曾分离地看待世界,熟不知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我们只有学会了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才能更好地生活。生活中,无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观点,正如《道德经》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总的来说,世界是一个整体,悖论既可以整合自我,同时又让我们走进深度学习。
对于第三章内容可以说终于融会贯通了,如果之前放弃亦或搁置不读,定然也就没有了今天这次愉悦的精神之旅。啃读,总有一天,会让我们越过阅读的高峰,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假以时日,你渐渐地若有若无,说不定有朝一日,不知不困地把握了悖论。的确,在晨起的某一刻,我对于这一章豁然开朗,通过体验张力,开辟出新的阅读前景。
2020年10月18日
参考文献:
1.《教学勇气》[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