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中)

《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中)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06:00 被阅读0次

第四条:

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孟子曰:“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格物之格,同此格。格,正也。物,事也。格物,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使不正之“放心”回归本心之正。

    第五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其本则在修身。知修身为本,斯谓知本,斯谓知之至。然非实能修其身者,未可谓之知修身也。修身惟在诚意,故特揭诚意,示人以修身之要。

朱熹提出大学治学功夫有八目,王阳明认为关键在修身。懂得修身为本,才是知本,才是知之至。如果不能在日常行为上切实修身,就不能算懂得修身。

修身的关键在于诚意,故《大学》下文开始谈诚意,向人们解释修身的要旨。

第六条: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诚意只是慎独工夫,在格物上用,犹《中庸》之“戒惧”也。

诚意其实关键在慎独上下功夫,运用于格物,就是《中庸》所谓的“戒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人具备良知,知道自己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一般不会干坏事,关键是没有人注视的情况下,能不能知行合一。

第七条: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学》)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君子能慎独,本质上是能诚意;小人不能慎独,本质是是不能诚意。

第八条: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此犹《中庸》之“莫见莫显”。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为恶再隐蔽,于再小的事情上为恶,都会暴露出来。

第九条: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言此未足为严,以见独之严也。

在别人的监督下,不敢做坏事,看上去很严厉,比起慎独来,又算什么呢?真正难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不做坏事。

这句话,以前都理解错了。一个人的言行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会对善恶作出评判,能不敬畏戒惧吗?!换言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诚,掩盖是没有用的,不会有好结果。这样理解,诚意还是被动的,不符合诚意的内涵。

相关文章

  • 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

  • 《致良知》文选第17~19篇感悟

    17,《大学古本序》 阳明先生对朱熹后来关于《大学》的修订不太认可,他一直提倡学古本《大学》,所以为《大学》古本做...

  • 大学古本序

    新的一天从学习阳明心学开始,不断用行动重新编码自己。今天学习《大学古本序》第二天,了解到我们的感受和情绪并不是由外...

  • 《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dà xué]儒家散文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

  • 【传习录读书札记80】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治学之路

    第135条(《答顾东桥书》之五》原文节录: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

  • 2020-02-19——阅读笔记-《传习录》

    原文: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1】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

  • 读经、研经工具书选择

    1.释经学类: 必读《释经学原理》-伯克富 必读《正义解经》-麦卡尼 克莱顿 选读《基督教释经学》-兰姆(有争议,...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14)

    十七、大学古本序 1、本篇启发、感悟: 需后续结合《大学》古本及朱本原文等及相关资料,反复琢磨、推敲、领悟。 2、...

  • 《大学》选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m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