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写法简单,但不是一个常用字。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也像它的写法一样,简单的很,用作地名;用作姓。
按照字典的解释,这个“甪”字用于地名,主要指的是甪直、甪里等江浙一带的地名。
其实,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叫做“甪里”的,并非江、浙所独有,广东、江西等地,也有叫做“甪里”的。
但是,叫做“甪直”的地方,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唯一。
甪直,这一地名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却愿意相信其中那个不太靠谱的,说的是,“甪直”这个地名与“甪端”神兽有关。
很显然,这种说法之所以看起来不太靠谱,是因为“甪端”这种神兽本来就是传说中的东东。
甪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对于喜欢玩“神兽”一类的游戏的人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不过,在有些此类游戏中,却经常有把“甪端”和“獬豸”搞混的。
甪端和獬豸,都是头顶上长着一只角的神兽。
甪端,喜欢陪伴在明君身旁,是政通人和的象征。獬豸,喜欢站在正人君子一边,看到不良之辈,就一角顶死。
(因为獬豸独有的个性,所以经常站在法院的大门前。)
(韩国首尔,把獬豸当作其城市守护兽。挺有意思。)
看来,甪端和獬豸这两位相同的地方还真不少,搞混就搞混吧。反正都是好兽。
传说,甪端日行万里,巡游四方。这一天路过甪直,看到这里水草丰美,政通人和,感觉这是个好地方,于是按下云头,在此定居。于是也就有了“甪直”这个地名。
甪直是个不大的古镇,地方不大,历史却长。根据记载,甪直的历史和苏州的历史差不过悠久,都超过二千五百年了。
当初,甪端路过这里的时候,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吴王阖闾当政之时。至于那时是不是属于政通人和,且不去讨论了。
时光在小桥流水间逝去,转眼就过了两千多年。
民国年间,叶圣陶先生写《多收了三五斗》的时候,那个“万盛米行”的原型就坐落在甪直的小桥流水旁。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描写,您看看,人家虽然只不过中学的学历水平,却能妙笔生花,只寥寥两句,就把甪直的景色描写得非常传神。
大学学历的笔者却笔拙,写不出来,只好上图片。
《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家,遇上了好年景,粮食比去年丰收了三五斗,却没想到年景不济,粮丰米贱,反而没有去年的收入多了。
无奈的农家人,除了发发牢骚之外,只好坐在船头上喝酒唠嗑,借此宣泄一下心头的苦恼。
从叶老先生的描写中,能看到农家人喝的是米酒,吃的不过是咸菜、豆腐汤之类。没有看到“海棠糕”、“袜底酥”之类的美食。看来,在那个年代,这两样美食应该算是高档货。就连小孩子们也舍不得让吃,所以,孩子们只好在敞口船里摔跤玩儿。
海棠糕,应该算是苏州、无锡一带的著名小吃。名字叫海棠糕,只是因为制作这种小吃的模具像海棠花瓣的形状。有人说,不像海棠花,倒是像梅花。所以也有人把这种小吃叫做“梅花糕”。
名字叫做海棠糕,里面装的却是豆沙馅儿。正宗的做法,上面还要撒上青红丝、冬瓜糖、黑芝麻之类的东西做装饰,然后放在刷好油的花瓣儿模具里面,置于通红的炉火之上,烤出迷人的香味儿。像艺术品一般,看着都不舍得吃。
现在,这种特色小吃已经成了人人都吃的起的东西了,只可惜,卖这种小吃的街摊却不多了。
1988年,叶圣陶先生仙逝。按照先生遗愿,家人将老先生葬于甪直古镇。
转眼,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甪直古镇的河水,好像比往日清澈了许多,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不见了踪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