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声音的三个阶段
说话声音包含元辅音组成的音节(子母音)、语调(可能有乡音)、特殊变化(快慢、高低、模糊、改动)。

接收声音后,通过这些内容来解析对方的意义。意义也分为母语翻译意义到文化意义几个层次:

成年人听外语的听力,分为几个阶段:
1) 天书
没学过的其它语言,初听时,跟听天书一样,模仿不出说了什么,也不懂什么意思。例如,听德语歌、日语歌、意大利语歌,如果不看介绍,可能分不清是什么歌。

这时传过来的声音,自己懂得的意义为0。

2) 略知一二
学过外语音标、记下一些单词、知道简单句子的意思,可听出一些词汇,但不能马上记忆并复述出来,单词意义也不能快速反应。这通常是学习三个月的状态。
此时听声音,通常能识别出元辅音组成的整体声音和语调。

这时知道的意义,常是母语翻译意义,即字典上说,英语【I】和日语【私】是指我的意思。

3) 熟悉
听了一段时间外语,也使用过,对音标组成的声音有熟悉感,大概是学10个月以上的状态,也是大多数人听英语的状态。语句的节奏很多人能感受到,也有感受不到的,勉强算有吧。

熟悉阶段的人,知道的声音意义,除记下母语翻译的字面意思,还因在实际场景中使用过,所以了解母语翻译意义和场景归属意义。比如知道【I】是指我,在实际运用时,说过I think your idea is quite good。知道某些场景下要介绍自己或说自己时,要用到I。

为什么没有实际所指的意义和情感归属的意义,举个例子:用英语的【I】指自己,用【我】这个词指自己,感受一下自我认同归属感的不同。
基本上得到的答案是用【我】的归属感明显比【I】的自我归属感强,这里的归属感有两层意思,一是实际所指的意义【指向我本人,包含我的所有信息】,一是情感归属的意义【感受到了正在指向我】。
这种情感意义不容易察觉,实际使用几次之后发现情感意义和实际所指意义有不同,是当下立即会有的细微感受。

这里要指出一种混沌的状态,普通人听外语时,听到的声音只能当做在听歌曲,即使到熟悉状态,也只是熟悉歌曲的整体曲调。
大多数人不知传来的说话声音,可以解构成什么,能感受到哪些意义,多数只像是听到熟悉旋律。跟非音乐专业的人听歌一样,不知旋律属于【哆喏咪㕹嗦】哪一个,没法在脑子里面对应曲谱,更别说立刻弹奏。这里对应我们大多数人,不能即时复述外语的声音。

使用tertio的语言学习方法,听力分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晰曲调
可以很轻松的知道传过来的声音都是哪些内容,并在自己的脑中产生共鸣,可即时记忆和复述,但还不太知道声音的意义是什么。

根据自己练习程度,决定多长时间可以获得这些能力。我们强调练习,是因为这跟游泳、滑雪、跳舞一样,需要练习。每一次练习,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进步,每练习一次,就往熟练的道路上进一步。如果记忆过某些单词,可能知道母语翻译的意义:

2) 音乐家
在轻松知道清晰曲调之后,可以注意到声音中的其它内容,可以像音乐家一样听声音,感受到每个音的快慢、轻重和语调,并同步模仿出来,能较快反应声音的意义,可以感受到一些情感共鸣。这像是吃惯辣椒的人,去吃辣萝卜时,可以感受到萝卜的甜味。但一个不习惯辣椒的人去吃辣萝卜,问她感受,她可能只会告诉你辣。

通过语义课练习之后,可以知晓母语意义、实际意义和场景归属意义,比如说英语说【I】时,知道母语翻译过来是【我】(母语翻译意义)的意思,我们知道这个I指向【说话者本身】(实际所指意义),在一些使用场景下,也用过【I】(场景归属意义)。

3) 母语听力
说话方加乡音、模糊发音、捂着嘴巴说话和大舌头也能听出声音的层次,同步反应对方的语音,并深切感受到对方说的意思,自己马上有相关的场景和感受对应,声音有情感归属。轻松听之余,还可同步思考自己要怎么回复。这种状态可参考母语。

母语的人说听懂,通常是下面这些全部明白:

情感归属通常来源于自己实际使用,与自己的生活运用产生关联。文化意义来源于母语者一直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些组合起来的文化,导致某些词语成为一些现象,或者可产生优越感所带来的。

以纳豆为例,纳豆在很多人听来都是比较让人讨厌的食物,但很多日本人喜欢。这种一提到某个词有明显的【喜欢、讨厌】情感归属,就属于情感意义,很多词汇都有。纳豆是传统发酵的食物,也是比较平民化的美食,这是文化上的意义。

再比如说,初学者听外国脱口秀或者外国的搞笑电影,不了解里面的梗,没法产生共鸣,笑不出来。这大多是不知道语言声音和符号的文化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