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年初二俗称"迎婿日"又称"女婿节",是嫁出去的闺女(我们这里称"姑奶奶")携夫带子回娘家的日子,还叫"姑爷节"。
在这一天娘家要迎接“姑爷”,古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能总回家了,宴请女婿的同时也是为了在春节时候见见女儿,并且希望女婿对女儿好一些,毕竟“姑爷也是爷”嘛!
"迎婿日"回娘家,忆起当年"点匣子"记忆中的大年初二这一天,姑爷、姑奶奶回娘家是有"讲儿"的,带什么礼品也是有说法的,其中老丈人的白酒,丈母娘的点心匣子,是回娘家的标配礼品。
"点心匣子",何许人也?
所谓"点心匣子",就是上个世纪人们用于走亲串友的伴手礼。
为了体面,把选中的点心装进盒子里,然后在盒盖上垫张红的或粉的装饰纸,再用纸绳(后来才有塑料绳)一横两竖的捆好,上面还会打出个提手,俗称"打匣子"。
塑料绳打的蛋糕匣在我的童年中,"点心匣子"有着两份特殊的记忆,这个一定以及肯定是大多数孩子没有的!
第一份"独特":我妈妈出嫁未出村,也就是说姥姥家和奶奶家在一个村子,距离甚近。每年大年初二,不仅是妈妈和姨们回姥姥家的日子,也是姑姑们回奶奶家的日子。
这一天,就不够我忙活的了。在姥姥家门口盼完姨们,又跑到奶奶家门口守着姑姑们。
盼着、守着她们的压岁钱,也盼着、守着她们带来的"点心匣子",猜想着那红盒子里面装的是桃酥呢?还是蛋糕呢?一般长且深的装桃酥的可能性大,稍微扁一些的装蛋糕的可能性大。
有时候会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掀起一个角,先用鼻子闻闻,再把小食指捅进去,探探里面到底是什么。
答案总是会在大年初二下午客人们回家了才能揭晓。不能当客人面打开礼品的,这是规矩。
所以,大年初二的下午,我一会儿跑跑姥姥家、一会儿跑跑奶奶家,吃几口姥姥家的鱼,尝几筷子奶奶家的肉。
心里急切盼望姑父、姨父他们少喝点酒,早点回家。我好早点吃到点心!
姥姥总是很愿意满足我们的小要求,把她的三个点心匣子都打开让我们选,过年嘛,就是要让小孩子们高兴的。
奶奶总是很吝啬,在我们百般央求、软磨硬泡下才可能打开三个点心匣子中的一个。同样的点心,吃在嘴里却怎么也没有姥姥的好吃。
这大概就是少了爱的味道吧。
在大年初二,"穿梭"在奶奶家和姥姥家盼点心匣子的孩子不多吧?
第二点独特:对于点心匣子,孩子们共性记忆就是吃。但是,小时候的我还会像销售员一样"打匣子",而且技法相当纯熟,打出的匣子也很有样。
父母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小卖店,伴随着拆迁的历史潮流不复存在了。但是对于初二打点心匣子的记忆,却不曾被磨灭……
"迎婿日"回娘家,忆起当年"点匣子"小时候,家里小卖铺儿生意极好。父母带着我们姐妹三个,总是在大年三十就为初二做准备,其中一件就是把平展展的纸片沿着"压印儿"叠成立体的匣子盒。在没有电视机的岁月,边叠匣子盒边守岁,成了我们独特的过年方式。
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我是没有懒觉可睡的,早早的就在店里帮忙,提前打好一些匣子。顾客多的时候也同样要和父母并肩作战在销售一线的。
当年称点心的称点心匣子分为上下两部分,花花绿绿的叫"盖儿",白色的叫"底儿"。把用称称好的蛋糕,整整齐齐摆放在"底儿"里,盖上一层薄纸,盖上"盖儿",极速麻利快的打个十字花儿,留好"提手",用牙齿咬断纸绳,完活。
纸绳打的桃酥匣子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新礼品供人们选择。大年初二回娘家"打点匣子"这已习俗被更多新式礼品所取代。
而关于点心匣子的独特记忆,却不曾被替代,成为了独特且唯一的独家记忆。
那是一份关于爱的独家记忆,更是一份关于父母奋斗用心经营生活的独家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