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的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从这些事实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地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的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的说,这就是通过思维和词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它来进行思考,进行深度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譬如你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明的盛装。你向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里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仓库。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 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孩子们说:″在蔚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白云一一就像一只白天鹅……”;“啄木鸟敲击着树干,使它发出清亮的响声……”;“路旁开着一株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用一只腿站在巢边上,向远远的什么地方了?,望着……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的花朵上,它在晒太阳……″。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的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你大概曾经观察到或者至少从同事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如果在你的课上也有这种情况,那确实是值得忧虑的: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这种缺陷是从何产生的呢?这正是因为,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地、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只干怙的花朵,而要像一只是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这条建议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过程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问题。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积极性。一个学生背熟了他所读过的东西,虽然并没有完整理解,可是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并同时加深其知识呢?当然不能,我们应当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一些有经验的校长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也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十分微妙的特征,而对教师的教育技巧来做结论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获取知识一一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及其他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你很熟悉,当教室里出现了那种“不懂的地方已很清楚”的迹象时,或者形象地说,当这只鸟降落在教室里的时候,孩子们的眼镜是怎样闪闪的发光,教室里是笼罩着一种多么特别的、难以比拟的寂静气氛的。你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孩子们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哪“不懂的地方”,一一就是说,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就是说,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譬如说你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应当使学生们弄懂在植物的绿色叶子里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解的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即便如此,你的讲解能不能成为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动力,也还在两可之间。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副动人心弦的神秘的画面: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有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的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你要这样讲解教材,以便引导学生去接近地思考这些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为大自然的这种神奇的现象而感到激动不已。
怎样引导学生去接近这些思想呢?为此就应当知道: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
再接着往下说。譬如,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产生了疑问,接着你就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这种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此外,还要注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学生,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布置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他们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建议他们:把一切好好的想一想,把精力集中,把自己的思路用笔写下来。
常用这样的情况,就是引导学生接触到问题以后,由你自己来讲解教材。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积极的学习,你就应当清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的学生知识水平高些。有的就低些;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正是在这里,你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仔细听你讲解的时候就跟着你的思路走,并且同时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找出那里所保存的东西。 如果在预定应当保存着知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迷失了你讲课的思路,那就必须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这是需要有很高的技巧的。你要能够看得出:正是现在,在这一瞬间,有的人已经“断了线路”;你要能立刻就回想起,学生忘掉的可能是什么地方,听不懂教材的原因在哪里。常见的做法是,在这个时刻,你要想取得“反馈信息”,可以提个问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简短的回答一下,你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个别学生发生了什么困难,以及怎样帮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困难了。
在讲课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正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正是在这些理解教材的道路上的“监督点”上,教师应当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我是否把要给予他们的全部东西都带到了这个点上?当我交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是从“知识仓库”的哪些角落里提取和利用自己的储备的?在这些“监督点”上进行检查,是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根据所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这种检查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概括性的回答,布置短小的(一,二分钟)的实际作业等。
如果已经查明有的学生在有些地方没有弄懂,有经验的教师并不重新从头讲起,而是在前面的“监督点”上去寻找“可疑点”,找到以后,再提出些问题,以便使学生自己去抓住断掉的思路,使他们想起那些妨碍理解新教材的东西。
当教师叙述、讲解教材的时候,以及乍看起来似乎学生并没有积极活动的时候,也能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一一这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