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知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能够完成作业。这就使得教师片面的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认为只要把知识保存在记忆力里,一旦教师需要——课堂提问或考试答题,学生能够准确地把它们倒出来,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好学生。这就导致掌握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这种情况下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知识学得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重。
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时,当学习变成学生自身需要时,他才会学的,主动学的轻松,这时一个人知识掌握的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也就越容易。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慧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让词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借助词语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能够认识极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一定要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金色的秋天。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周围世界,并注意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并通过言语来表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当孩子们清楚的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的和感受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
让你的思想成为儿童创作和情感流动的推动力和源泉。他不要让他们重复他们听到的话:你的词语,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应该发生转化。
让词语成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作自己的思想,那么学习就变成索然无味,孩子就会以冷漠的态度,失神的目光来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