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细雨微凉,走近名师敬意生。如果说暑假第一周的收获是阅读周开宇老师《原味语文》带给我的美好诗意,那么第二周便是统编教材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材修订背景及意义
我们目前所用教材是基于2011版课标编写,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课标是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教材建设更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因此,当下教材尚不能满足新课标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变化、更新、编修,确保教材质量。统编教材的编写以稳中求进,落实二十大精神,反映新课标理念,尊重教学实际,提升利教便学水平为主要目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新课改也在此时此刻将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入研读统编教材,强化育人导向,在继承发展中用好教材,贯彻编写意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思想,创新育人模式,用好课堂主阵地,扛起责任发挥教材铸魂育人的作用,踏踏实实落实语文要素,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统编教材之直观变化
1.教材文本字号变大、行距变大。
2.插图插画全部选用名家名作经典画。
3.课后读读写写三个年级统一变为楷体字形。
4.课下注释主要以当下最主流的专家推荐成果为主。
5.课后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进行整合,回扣单元导语,体现语文要素。
三、统编教材稳中求进之稳
1.总体精神和基本方向保持不变
依然以立德树人为主、教材体现语文素养、三位一体、双线组元、课型区分、1+X阅读、名著阅读、一课一得、强化实践、建构知识,总体上并无翻天覆地的变化。
2.总体布局保持不变
各年级教学重点与教学要求基本不变。七年级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教材总框架保持不变。
3.各册编写基本框架维持原貌
每册依然以呈现六大板块为主:阅读、写作、专题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整本书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补白。
4.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方式保持不变
“双线组元”,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保留对“人文主题”的理解与语文要素知识、能力训练的要点。
比如,人文主题:自我、身边→社会、民族凡人小事→世态人情、思想文化。
语文要素:阅读方法策略由一般阅读方法指向不同文体的阅读。
四、统编教材稳中求进之进
(一)阅读篇——进
1.调整课文,落实“以文化人”要求,强化育人导向。课文总体稳定,局部增补和替换,回应“以文化人”的总体要求和“主题与载体形式”课程内容的设定,且以七年级为例进行展示变化,替换或者增补文本均能体现红色主题或回忆美文或于天地之美中实现精神升华,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处处体现文化自信。
七上教材目录变化:
新增文章:《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我的白鸽》、《大雁归来》、《小圣施威降大圣》。
删除文章:《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动物笑谈》、《天上的街市》
七下教材目录变化:
新增文章:《列夫托尔斯泰》、《山地回忆》、《有为有不为》、《青春之光》、《井冈翠竹》、《“蛟龙”探海》
删除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最苦与最乐》、《一颗小桃树》、《伟大的悲剧》
2.增加“活动·探究”单元,体现任务、情境、整合等新课程理念。以语文需要突破为设计背景,活动探究单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以课文为中心组织单元,而是以活动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涵,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活动策划。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用好课文这一例子,把握单元整合的分寸,充分适应班情开展教学,适时培养学生精读、迁移、自读的能力。
每册活动·探究单元:七年级进行主题整合,七上《动物与人》、七下《科学探索》;八年级进行任务与情境整合,八上《新闻单元》、八下《演讲单元》;九年级进行文体整合,九上《诗歌单元》、九下《戏剧单元》。
3.斟酌课文语言,调整课文版本,完善部分注释。比如对《再塑生命的人》、《未选择的路》、《大雁归来》进行译文版本调整、部分文字在版本调整中进行了斟酌修改;对《木兰诗》、《活板》、《诫子书》等文言注释进行完善调整,调整依据为当下最主流的专家推荐为主,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尽量不参照百度等网页去判断注释之正误,要以《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这类经典专著解释为主。
4.依托课标适当补充和完善单元导语内容。单元导语以两个段落构成,在补充完善中全力呼应新课标,体现学习任务群。
5.对教读课文的课后练习,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等进行微调。课后习题变少,整合、修改了部分结构化不强,教学过程中难以实践的练习,所设置练习均能回扣单元导语,体现语文要素。
6.新设“阅读综合实践”栏目,体现整合、实践等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整合贯通、融入情境、提供支架,明确活动指向等,达成阅读综合实践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常规教学中深度学习,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任务要从三个维度,去整合设计。不管是单篇内容统整、群文主题统整,还是同手法群文统整、同文体统整等。任务一要围绕单元主题设置情境任务;任务二要围绕语文要素设计;任务三要围绕语言运用与发展提升设计。任务之间做到有起始、有零散、也要体现整合。
虽然,新课标提倡大单元、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整合实践,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因此,在学习新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以单篇精读为主,在1+X中实现统整教学,提炼一种适合班情的教学方式。要绝对的避免形式化、概念化教学,对大单元、大概念也不必过于纠结,要在深入研读文本中以提炼更高位的知识上下功夫,这才是整合的核心。
(二)写作篇——进
在统编教材中,我们对写作专题进行精简和优化。呈现四个序列、五个专题、两个合并、一个重点改造。
四个序列:通用性、实用性、思辨性、文学性。
五个专题:考虑目的和对象、提高语言表现力、负责任的表达、学会深入思考、学写小小说。
两个合并:写人要抓人物特点和写出人物精神合并。
一个重点改造:重新设计体现观察的思维。
(三)语言运用——进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是语文课程中比较稳定的语言知识,修订中适当加强了语篇、语用、语体、逻辑知识等。强化了语言运用,突出“以一带三”,采取“点线面结合”方式进行设计。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发挥语言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动态的语言运用。
点:课后习题中“点”状呈现语言学习内容。
线:各册中补白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随文编排。
面: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动态生长。
(四)整本书阅读——进
统编教材将过去的“名著阅读”专题调整为“整本书阅读”专题,在阅读书目选择上主要以革命文化、红色主题、传统文化为主。在教学中建议关注具体班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目标。以《朝花夕拾》为例:
任务一:读懂:人、事、物(重在理解)
任务二:读会:阅读策略(能读一类书)
任务三:读通:跨学科学习(可迁移阅读相关作品)
(五)综合性学习——进
由“专题学习活动”替代“综合性学习”,是名称变化,也是意旨变化。以传统文化为主,增加传承良好家风等专题,强化教育属性。
五、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及建议
1.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文本教学
课文由文本、注释、预习指导、思考探究、读读写写、知识补白构成。认真研读课文,是我们学好教材的根基,理解课文意在挖掘教学价值,讲好课文是完成课程任务的基础。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这一例子,是我国典型语文知识与优质素养的范例,它是中国最美语言的模样,因此要充分利用课文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获得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之初,一定要做的是读清楚单元导语,明确导语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教学,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过程更要循序渐进,课前有预习,课中有整体感知、细部品味、思想情感内涵体悟,课后有落实。
同时,作为一线老师,要能根据班情开展分层教学,让一类学生做好做明白一件事,感受到语言魅力,脚踏实地地去落实教学任务的初衷。
2.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写作教学
很大程度上,我们当下的教学现状是有写作训练却没有写作教学。最常见的写作教学无非是:读范文、骂学生。谈起考场写作无非是:审题与套路。说起写作提升也无非是:多读多写。
那么,我们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在哪?语文教师的尊严在哪?语文应教点啥呢?这是我们一线老师应当沉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一个话题。我想,我们首先要从起始年级开始,从观察开始教写作。观察不等于看,观是前提,察是关键,我们要在常规教学中教会学生留意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在文本教学中去有意无意地提示学生关注日常与方向,比如场景、细节、话题、特点。
有了察,找到了关注点,就可以化用名家体验去描述触动,从而形成有自我体验的作文。长此以往去坚持,去创造,并养成有察便有写作的习惯。
3.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整本书阅读教学
课标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要会选书、能够制定阅读计划、会用多种方式阅读、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积累阅读经验。因此,我们要深入践行课标,理解所谓精读、略读、浏览、跳读。不以应试为目的,强迫学生阅读,而是设计多层次阅读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朝花夕拾》之精读,我们要求学生精读好课内所选篇目即可;能够在略读与浏览中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些年、认识先生笔下的那些人、体会到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些情,适当引发一定的思想共鸣就好。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样的阅读中自觉地有所表达,有所思考就已经实现了阅读的意义。
4.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古诗词教学
初中古诗词之于学生,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是:精准讲解诗意,让学生读懂诗歌;通过诗歌解读,能够学习到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之后能够迁移阅读,理解诗词的具体写法。
5.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积累词语;其次是在课内文本的学习中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最后要能在学习之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6.教材使用与课程教学之活动探究与专题教学
活动探究与专题教学具有实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在教学操作中,我们尤其要注重综合运用,实现学以致用。在具体活动探究中不断强化语文味道,实现用件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能真正用语文做点事,或者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就在一言一行之中。
总之,吃透教材,做好文本解读,拥有教材意识;吃透学生,以学定教,教学评一体化,是我们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希望,我们能在常态教学中,深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利用语文,传承好优秀文化,建立好学科尊严,做好文脉赓续,使学生幸福,使自己幸福!
教学,是一场盛大的修行,路虽漫漫,但是不忘教育初心,方能长远!读书也教书,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成为终身学习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将立足所学,厚积薄发,在一场场修行中实现向上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