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财经内参
【说透】过去和未来几年的金融形势

【说透】过去和未来几年的金融形势

作者: 锦绣岷江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8:33 被阅读1次

    前几天异常焦虑,因为我手里的股票跌跌不休,而上证50(中的大部分股票)一直涨得欢。等国家敲打茅台了,大家一起跌。把我这气!今年也就年初还有点感觉,要不是年初有点利润,现在真完了。

    想了好几天,突然之间拨云见日。

    开门见山地说,现在主力打的是明牌

    只是我比较愚钝,现在才意识到,并和大家分享。

    什么是明牌呢?那得先说说暗牌,或者误导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15年的股灾。

    股灾前,时任证监会主席的肖钢做了个报告,说要大搞所谓的“新兴板”,并说现在“改革牛成立”,“股市不差钱”。但是话音未落,一场史无前例的股灾发生了。

    肖钢的业务水平如何,圈内人自有评论,这里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之所以当时那么乐观,或者几个跌停板之后就进来抄底,和“4000点是牛市起点”以及他的言论有很大关系。后来我们知道,证监会、中信证券都有很多内鬼,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徐翔,他是“外面”最大的“私募”。

    徐翔当然是很有水平的,否则不可能受到垂青。但是他在股灾以及之前几年的超优秀表现,有很大问题,事后也证明确实有问题。

    现在时过境迁,抓了一大帮人,三会的领导都换了,金融界已经今非昔比。可以这么说,金融界是不受待见的。

    金融界的高管个个都有钱,在我们面前当然人五人六,但是我说的是这个行业,现在不受……待见。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看看2012年底以来都发生了什么。

    过去五年,我们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创新”、PPP、混合所有制改革,当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而且至今为止,这两个方向都是确定无疑的,力度也没有减少。

    这是一贯的思路。

    拿供给侧改革来说,可以简单总结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咱就说前三去:去产能、去库存2016、17年都做得不错,那么去杠杆呢?

    当然很不好。

    根据2017年10月份的金融数据,10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165.34万亿元,虽然同比只增长8.8%,而且央行当月净回笼现金1518亿元,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22亿元,同比增加17.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635亿元,同比多增625亿元也就是10.4%。

    如果你是最高层,看到这样的数据会做何感想?

    从2017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也能看出。10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50.63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负债总额99.20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所有者权益合计514249亿元,同比增长11.1%。应该说,负债率并没有明显降低,还需要国家保驾护航。

    我在这里拼命去杠杆,社会融资规模还增加那么多,而且实体经济融资的增速慢于总增速,说明什么?

    看看现在银行发放的各种门槛大为降低的贷款,社会上的各种现金贷,你要是总瓢把子,会不会很生气?

    为什么金融界现在不受待见?

    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做大自己的趋势,金融界也一样。金融界想做大自己,而现在国家要去杠杆,这是根本利益上的冲突。

    不听话就换人,控制住完事。

    从思想根源上也能看出来。2012年底,新任领导班子亮相之后就公布了自己的收入,每个人的月薪都是一万出头,一年十几万。人家做的是什么工作,金融界的随便一个中高层管理者一年的薪水都上百万,谁知道大家心里都是怎么想的。没想到公布了薪水之后没下文了,商业界并不跟进,只有一些央企在限制工资。你说说这……

    拿着高薪,还天天想利用政策赚更多的钱,你要是高层能不恨吗?

    打个比方,现在的金融界就像太监(当然是明清时期而不是唐朝的太监),看似人前显贵,其实没有多少力量,要被修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界能不听话吗?敢不听话吗?

    去年还是前年,股票市场就打出了一张明牌:做大做强国企,当然主要是上证50、中证100中的股票(也不是全部,因为去库存、压低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对某些股票也有伤害)。所以上证50自去年就开始上涨了,今年更猛而已。

    高层厌恶炒作概念,希望机构做多国企大蓝筹,机构敢不听话吗?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明牌的概念:大户们打的牌观众都能看到。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很多牌知道的时间,可能只比机构晚几个小时。

    这是因为,双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完成游戏,撑好场子),也有各自的利益(庄家既需要大户,也要严厉控制大户)。庄家和大户的关系,已经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机构也要挣钱啊,每年做个差价发工资和奖金,这是必须的。茅台都从年初的330元拉到720元了,过去三年涨了五倍,价格涨幅远快于利润涨幅,就是机构的功劳。

    所以在11月16日,新华社发文《理性看待茅台的股价》,打压茅台,晚上茅台高层也出台公告,提醒股民注意投资风险(跟得相当紧)。所以11月17日茅台跌4个点,走上了跌跌不休之路。

    像茅台这种大盘股,如果没有代表最高层意志的媒体出来喊话,估计短期涨到1000元也有可能。在一片狂欢之中,机构像往常一样,把筹码倒给散户。

    这对茅台也没有好处,因为盛极必衰。当茅台成了众矢之的之后,如果出现巨大的政策风险(极端的喜爱变成极端的厌恶),它的股价恐怕就会像中石油那样,套牢十年也未必能解套。

    所以这个时候新华网出台这篇文章,对茅台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不要走到极盛。盛极必衰。

    但是,里面的机构就难受了。出不了货,兑现不了利润,这是个大问题。

    而且,新华社打压茅台,难道打压得仅仅是茅台吗?当然不是,而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上证50中的股票。下面的图片是截止到11月29日的情况,11月30日又跌了。

    这,代表了态度的转向。

    中国就是政策市。高层喜欢新兴行业,2015年创业板炒得爆掉;后来喜欢大蓝筹,蓝筹就上涨。但是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高层已经意识到茅台的上涨已经过分了,于是态度发生了改变。

    不受待见的金融界如果还想利用政策、利用高层的偏好来收割股民,是高层绝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上证50是否已经在中期见顶,我也不知道。但由于大蓝筹、银行股的体量,我倾向于认为,上证50已经在中期见顶。

    这次打压,在我看来类似于2016年10月初的楼市大限购。从当时的势头来看,一二线楼市还没有涨到头,至少再涨三五成没有问题(后来某些城市的大涨就是明证)。但是史无前例的大限购来了,暂时按住了房价。

    在狂潮来临前及时按住,从技术上说,相当漂亮。

    难道国家修理金融界,修理总想通过资本市场捞钱的上市公司,就这些招数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国家对金融界的紧箍咒是一条接一条。10月份的重要会议之后,更是铺天盖地。

    第一就是大力推行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为注册制过度。这一点刘士余已经说过好多次,这对已经上市的无数中小创肯定是不利的。

    但是,这必然给后来者留了空子。所以国家现在逐渐腾出了手,证监会将成立发行监察委,和发审委并行运转;对证监会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位监察,这就是第二条。这一招数是在10月份的重要会议之后出来的,或者说,即将出来。

    10月份的重要会议之后,金融界的很多改变,如果你足够敏感,应该能意识到。比如11月份,排队等IPO的公司被毙的越来越多。

    第三条,11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主要职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要稳定金融,避免出现金融危机。

    第四条,打新股的措施对小股民更加有利。而对小股民有利,就是对机构不利。

    第五条,对上市公司增发的管理。要避免增发成为收割股民的方式。比如一家公司A,现在对大家增发10亿元,然后收购公司B。实际上呢,公司B是“关系户”开的,它的貌似优良的业绩也是暂时做出来装样子的。按照过去的经常演出的套路,A收购了B,钱落到B的高管口袋里,几年后B的业绩大幅下降,公司没责任(比如借口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但是股民被掏走了10亿元,落到上市公司和相关的金融发行机构的口袋里。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证监会说了:要发可转债。

    可转债的意思是“保底”,也就是三年或五年之后,出款人(股民)如果觉得股价涨上去了,可以转化成股票,但如果股价不涨反跌,出款人有权要求公司按照一定的年利率,还本付息。而且公司必须偿还!

    这个就厉害了。

    如果是想圈钱的公司,过几年还要还更多的钱,肯定不划算。只有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并且自信股价会大幅上涨的,才敢发行可转债。

    11月27日,证监会发审委当日审核了6家公司的可转债事项,其中5家获通过,海翔药业(002099)遭否。

    第六条,11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规范。这是10月份重要会议精神的具体化。在重要会议上,总舵主说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这个《指导意见》有几个重要举措:(1)打破刚兑,也就是说理财产品不保证刚性兑付,不保证绝对盈利。这样毫无疑问会让用户少买理财产品。(2)禁止资金池业务,提出“三单”(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资金池最多只能嵌套一层。这样可以专款专用,避免大的机构在几十个乃至几百个金融产品之间来回倒腾资金。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对于金融机构很有震慑力,会让机构进一步降低杠杆。(3)禁止抱团炒作。同一金融机构发行多只资管产品,投资某一资产的资金总规模,合计不得超过300亿元。虽然这一红线标准目前较为宽松,但以后随着通胀加剧,钱越来越不值钱,这一紧箍咒迟早会勒在机构头上。

    重申:很多动作都是10月份之后出来的。我相信以后的措施还会更加严格。上市公司把股市当提款机的时代,可能会暂时结束。高层希望股市中出现更多的格力,更多的茅台。

    第七条,对网络金融机构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阿里和腾讯相关金融机构的管理,谁让它们最大呢。

    第八条,对各种现金贷、校园贷、网络小贷的管理。比如对现金贷,已经大规模提高了门槛。各种网络贷款就是在加大民间杠杆,加大贫富差距,这一点我早也文章分析过,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对超过36%的利率已经严格限制了。而且我相信,以后必然会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

    还有很多措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国家将给金融界套上更多的紧箍咒。想钻空子发财,越来越难。

    过去五年,这盘棋一直在下,而且未来还将继续。

    那么,怎么在不引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去杠杆呢?

    办法也简单:钝刀子割肉,不断提高实际利率。

    请注意,是实际利率。

    下图是shibor走势,截止到11月30日。

    可以看出,一个月之内的利率走势震荡起伏,但是三个月及以上的,都在义无反顾地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

    短期震荡起伏,是要避免金融(股市)危机,避免一些公司暴死;长期笔直向上,是告诉大家,国家去杠杆的态度是坚决的。

    重申:坚决!

    至于股市,很明显就是存量博弈。今年以来实际上涨的股票就800多只,而接近3000只是下跌的。一只中大型的股票上涨,换来的是三只中小型的股票下跌。在存量博弈的环境下,国家又在不断提升实际利率,后果会怎么样?

    又到了年底,机构们都要适当获利了结,兑现利润好发奖金。当他们大笔卖出股票之后,股市中的资金又有限,后果会怎么样?

    再加上北京正在严厉整顿环境,后果会怎样?

    可以想见,如果趋势进行下去,不仅股市中的大蓝筹根本撑不住、广大股票将跌成狗,而且严厉的去杠杆和北京的表率作用,也会让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继续疲软一段时间。

    北京赶人,或许会导致物价上升,但房价绝对是(暂时)下降的。那么,北京(和上海的做法就会给全国一个示范作用。以后,其他一二线城市的大门可能都会逐渐关闭。

    除了去杠杆,如果要继续推进一带一路(目前来看是必然的),必须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美国加息的大背景下(虽然不可能加多少),在国家财政赤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执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去杠杆。而且,11月30日韩国也加息了,所以我们必然进一步去杠杆。

    维持汇率和去杠杆,是当前最重要的目标和手段。

    那么,去杠杆到什么时候结束呢?

    我也不知道。大概到了必须大放水的时候吧。我国毕竟是一个相对封闭、体量也很大的经济体,国内搞搞应该问题不大。

    现在去杠杆必然继续进行,可以想像以后股票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在11月26日我认为,应该大规模撤出股市,现金为王

    马云,这个虚拟经济的老大,11月份大手笔投资实体经济,224亿港元参股了欧尚和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

    马云很张扬,但也很鸡贼。他明白治理浙江和治理全国,考虑的问题完全不同。阿里巴巴的兴盛或许对浙江和杭州很有好处,但放到全国来看……

    比特币,在中国废除其在国内的交易以来,曾经暴跌30%,但是不久又涨了将近一倍,11月29日突破1万美元,居然一度超过1.1万美元。

    周三,比特币的价格在突破1.1万美元,前一天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而今年以来比特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0倍以上,引发了人们对泡沫的担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都表示,它们计划今年推出基于比特币的期货产品,正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这一消息帮助推动了比特币的上涨。

    中国废掉了比特币在国内的交易,美国却在力挺,导致比特币大涨,很有意思,据说美国财政部和高盛是比特币的前两大股东。另外,特朗普要放松金融监管,好像在取得华尔街的支持,对冲其对弱势美元的期待。

    11月29日,鑫胖又发射导弹了,据称这是真正的洲际导弹,可以覆盖大部分美国本土。按说黄金该大涨了吧,当日反而下跌了。近期大宗商品的价格都有些疲软,但是国内的资源股尤其是黄金股却很坚挺,例如江西铜业和紫金矿业。水泥股近期也很强势,龙头海螺水泥屡创新高。虽然短期的涨跌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未来必然会通胀、并重新放开基建呢?

    这是稍远的前景。在水落石出之前,还不会走到这一步,所以在前几天我特别痛苦。

    但是11月27日晚上传出消息:部分公募机构接到指导,当日被限制净卖出,大单卖出行为被禁止!

    在我看来,这是重磅新闻。

    因为这说明,管理层和金融界的博弈还很激烈。管理层及时发现了机构正在获利出逃,立刻窗口指导,限制大单卖出。

    虽然还没有完全限制净卖出,但限制大单卖出已经是比较严厉的措施了。

    那么作为机构,你会怎么处理?

    首先,不让大单卖出,我小单卖出行不行?但是深想一层就不行了,因为机构也知道如果大家都小单卖出,股市还会大幅下跌,而管理层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机构的应对方略应该是:一部分股票逐步获利了结,进入另一部分估值并不比上证50高(一部分股票甚至属于上证50)、但今年以来始终比较疲软的股票。

    也就是说,调仓换股。

    当然,如果茅台、平安等股票下跌25%,我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愿意接回来。毕竟是好公司,高抛低吸不丢筹码,利润也有了,这多好。

    写到这里本文也不短了。总结全文,未来一段时间我有以下结论:

    1、将继续坚定去杠杆。不水落石出,不收拾一帮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公司和机构,决不罢休。

    实际上,有很多垃圾股早已灰头土脸了。比如*ST众和,复牌后18个跌停。如果12月1日继续跌停,将平了之前ST中安创造的记录。如果继续跌停,将打破记录。

    *ST众和的业绩不仅很不好,而且还在筹划出售亏损资产。可惜连资产都卖不出去,无奈之下11月3日复牌,然后一直跌停。

    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但是*ST众和出来之后就是这个结果。想想股市中那些长期停牌的垃圾股,比如银河生物、乐视网,里面有多少杠杆资金和质押股权,而公司的业绩又怎么样,情况就很清楚了。就算无限期停牌下去,庄家要付的利息也足够压死他们了。

    不算小幅抬升实际利率,压垮这些杠杆资金,让他们连裤衩都输掉,然后牵出幕后的黑手,继续整肃金融界,是管理层的意图。

    随着注册制的实际推行(不断发新股就是在逐步推行注册制),股市中的垃圾股将越来越没有希望。大陆股市很可能和港股一样,仙股(低于1元甚至0.1元的)遍地,至少70%的股票是没有希望的,这些股票将(已经)开启了慢性绞杀模式。

    2、维持汇率稳定、金融稳定,也是必须的。

    3、一带一路,尤其是南方的一带一路,还在坚定推进。

    4、股市上,主板指数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下跌,创业板继续下跌。

    5、如果要做股票,注意仓位控制,绝对不能杠杆。如果考虑到国际局势(比如东北)可能会突变,更应如此。

    6、优质股票不从局部高点跌25%,原则上不考虑;要充分考虑还没上涨的优质股。

    一个常见问题是:某些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和市销率都很好,为什么不涨甚至阴跌不止呢?

    这些票往往资金紧张。遗憾的是,我手里这样的股票偏偏不少,因此也要适当调整仓位。比如……我还是不举例了吧。

    7、房地产,总体观望。一二线城市的除非极度缺钱,否则不要卖房,因为以后如果还想买回,各种交易税费的“摩擦成本”可能在5%~10%之间。没必要,有多余的房子就响应国家政策出租吧。要买房的也等一段,或许以后会有更好的价格。

    重复一遍:国家都在去杠杆,个人就别加杠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透】过去和未来几年的金融形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wd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