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接咨询,一位高一的孩子。妈妈描述说主要是怕会考,因为副科以前没关注,压力大,孩子过不去,所以最近有请假。
可见到孩子,孩子的神情非常紧张无措,在得到可以自由表达的允诺后,孩子谈到的很多东西我之前没有预想的。
孩子已经有自残行为,打自己脸,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晚上睡不好,不想吃东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她感觉到自己可能有问题,自己感觉活着是个累赘。可讲到父母是忽视的态度,认为她在装在演在逃避。她反复提到,她是一个在意家庭感情的,她不想伤害家里人的感情。同时,她知道到她是在为了家里人而学习,现在她发觉自己无能为力了,做不到了,快不行了。
可就是这样一种矛盾恐惧无望,却无以安放。
家里爸爸是坚决不能接受“抑郁症”这件事的,感觉妈妈也怕爸爸,自己也怕,整件事要怎么办呢?
孩子愿意把这些在第一次咨询中就坦露出来,我也强烈的感受到她的渴望,她强烈逃避上学的背后就是一份无意义感。
关于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关系与压力是造成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原因。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产生一系列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在心理上会因矛盾、困惑、冲动等原因导致抑郁、焦虑。
几种教养模式:或是强势型的父母、或是包办溺爱型、或是忽视型……但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太强势了,会导致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温暖,孩子容易压抑、自卑、无法追求自己的喜好;
太溺爱了,会导致缺乏独立性与适应的能力,孩子容易退缩、适应性较差、任性、没有责任心。
孩子的妈妈估计是包办溺爱,孩子的爸爸估计是强势型。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过度干预或保护,其自主自发的行为被不断限制或阻断。
这样的孩子总在被给予、被安排,渐渐地他们不会再自动地选择或行动。
我们总希望孩子长得“快一点”、“好一点”,给他们最好的呵护与保护,但殊不知与此同时,忘记了孩子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真实需要。
孩子的“生病”是一种对家庭的呼唤。期待着父母早一点投入与孩子的情感融合中,恢复关系,,做孩子的情绪加油站,共渡难关。
如米纽秦的理论:
每个家庭都有其隐形的结构,往往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这个家庭的结构僵化、结构本身出了问题导致的。
1、人际纠葛。家人之间的互动极度密集且亲近,界限不清。
2、过度保护。每个家庭成员都高度关注彼此的福祉,对家庭成员的各种信号过度敏感,因此很难发展自主权。
3、互动僵化。致力于维持现状,坚持过去习惯的互动模式,也否认家庭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4、冲突没法解决。家庭成员觉得没有必要争执,非常重视意见一致,保持和谐,所以问题的焦点往往被模糊,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解决方法。
所以有问题的,不是这个孩子,也不是这个家庭的具体成员,而是这个家庭整体。而可悲的是,这样的家庭会发展出这样的问题,好像是彼此都希望对对方更好,其出发点是“爱”,这是家庭的悲剧所在。
由此,家庭治疗,帮助更多人“回家”,回到一个更健康、更温暖、更真实的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