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效应」
一脸严肃的人,一定是内心缺爱的人。没有人逗他笑,所以他不会笑。没有人温暖他,所以他只能冷。
不麻烦别人的确是一种修养,但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就需要主动开口。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1.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松子渴望被爱,求证明,求认可,不配得,卑贱的性格缺陷。
有一次,她父亲带她去商店,吃了她从未吃过的东西,和她父亲一起看了小丑表演,她对那位父亲做了个鬼脸,因为她姐姐病得很重,父亲总是愁眉不展,父亲出乎意料地笑了,从那以后,她总是做鬼脸取悦她父亲。希望父亲看看她,会喜欢她。上父亲要她上的学校,选择父亲要她选择的职业,努力成为父亲心目中的女儿。即便如此,最终,她的努力还是白费了,她父亲会无视她,责骂她,因为她一直在做鬼脸,不管她是谁,每次被迫匆忙时她都会做那种表情。
十二对软肋,却没有一片铠甲。童年的不被爱,不被重视,使她积累了严重的自卑感和自贬情绪,深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深信自己得不到幸福。从童年开始,她的心里就积累了一个很深的坑洞,关于爱的黑洞。而她,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企图填补这个空洞,用尽力气,却于事无补。
2.人在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就是长大后和世界的关系,若父母无条件爱你,你便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长大后可以放心地做自己,正常地爱人和被爱;若父母不够爱你,你便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极度自卑,缺乏安全感,在日后的爱情中会不顾一切地牺牲自己,取悦对方,企图获得对方的爱。松子就是属于后者,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拼命地付出一切,孤注一掷。在家庭中没有体会到被爱和重视,所以把爱情当做生命的全部,在两性之爱时不会索取,一味付出。对于伤害的爱,做不到果断离开他,而是隐忍和求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在潜意识中,她太想弥补童年父爱的缺失,所以每次都会无意识吸引来与父亲极度相似的男子:一样表现地不够爱她,不够欣赏她,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的异性,然后拼命地付出,企图得到并且留住他们的爱,她像个勇士一样,愈挫愈勇、用尽全身的力气,不过是想安慰那个童年那个不被爱的小女孩,改变自己不被爱的事实而已。
3.人性的本质是,不劳而获,不会珍惜。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能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潇洒,才能把两个人的幸福抓牢。
痛苦的轮回:遇见一个人,开始一段感情,然后渐渐被利用或者施加暴力,拼命牺牲自己,付出一切取悦对方,在爱恨中纠结直到关系结束。在经历完各种情路的沉浮和辛酸之后,像勇士一样战斗不休的松子身心疲惫,也绝望了,于是她决定不再追寻,不再相信爱,不再爱人,亦不再期待被爱。
4.心理年龄上的松子一直没有长大过,虽然她活到了50多岁,但是她的人生,只有少年,没有青年和中年,她永远性格纯真、姿态幼稚,继续做童年的美梦,直到梦想实现。但是最终她的梦想和世界一起坍塌了,没能留住任何一段爱情,尽管她为爱痴狂并且战斗了一生。
松子的分裂要彻底改变这种缺爱的体质很难,但人至少可以选择成长,选择有意识地清醒地去面对过去的缺憾。让过去的伤口和阴影被看见,不是被别人看见,而是被自己看见,从而避免进入无意识痛苦的轮回。学会无条件接纳自己,容许自己有缺点和不完美存在,只有先接纳了自己,温暖了自己,才能去拥抱别人,有能量爱人。而且当一个人足够爱自己时,自然会吸引足够重视他的恋人。否则你以为自己轰轰烈烈为爱痴狂了一生,而事实只是充当了一辈子爱的乞讨者。
【松子为什么那么怕麻烦别人】
怕麻烦别人,内心渴望依恋的表达。回避型的人不应该成为孤岛,而要真的接受他人,走进关系,一切并没有内心害怕的那么糟。试着依赖一个人,那是很美妙的体验,也是改变的第一步。
我曾有个朋友,现在已不算朋友,因为在多年的互动中慢慢疏远了。现在想来,我们的交往就像某种“协议”。
他孩子满月我随了300块钱,他随后就给我买了套书,定价308。有一次聚会我把他送回家,下车后他从车窗给了我20块钱,说是车费。还有一次他住院,我们买了水果去看他,出院后第二天,他请我们吃火锅表达谢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渐渐的,我害怕与他交往了,我不联系他,他也从来没联系过我。
什么是“别人”,什么又是“麻烦”。粗略界定,“ 别人”是为了区别“亲密”的。亲密关系往往指家人和特别好的朋友,对我朋友和桃姐而言,我和罗杰都不算亲密关系,但也算不得别人,毕竟我和朋友交往了十几年,罗杰还是从小被桃姐养大的,我们是介于“别人”和“亲密”之间的关系。
而“麻烦”的定义十分宽泛,主观意愿的举手之劳,就不算是“麻烦”,比如我顺路送朋友、桃姐被搀扶。
今天谈的“害怕麻烦别人”就是这样的人,哪怕主动为他们做一点小事 ,也会被拒绝或很快“还人情”,别人对他好是有压力的。他们基本不会找人帮忙,别人最好也别找他,他们活在人群中,又独立在人群外。还极少袒露心声,凡和情感、亲密沾边的总会逃开,只和你一起做事情,而且即使是做事情,也会分工明确, AA制是他们对待关系的态度,就像原来课桌上的“三八线”,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有小惩罚。在和他的关系中,不会有太多情感色彩,独来独往,不愿意走近别人,也不愿别人靠近,也不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
【“回避型人格”的协议】
与他们打交道,无形中会认同他们的“协议”,协议中心就是我做到我应该做的,你也要做到你应该做的,我们的关系就是责任与义务,别跟我谈感情。
这就是我“朋友”给我的感受,在他给我费用时,我感到在他眼中自己什么都不是,还不如出租车司机,不相欠就不会有依恋。没有依恋,不论是爱人还是朋友,两清才可以安心。只要有依恋就很容易产生依赖,就会有伤害。
【一个人越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越难获得幸福感】人跟人之间形主要的方式就是互相“麻烦”,然后产生交集。
不愿意接受他人帮助的人,没办法跟人产生正向的情绪交集。久而久之,人活成了一座荒无人烟却荆棘丛生充满防备的孤岛。
不麻烦别人的意思是“我害怕对你有依赖”,依赖了就意味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羞耻的。这样的人在早年往往经历过“指望不上”的养育方式:
父亲缺失,母亲很弱,弱到自己没能力让孩子依赖,也或许是母亲本身就有抑郁人格,整天长吁短叹愁眉苦脸,做任何事都无精打采没气力,或常年生病卧床不起。当孩子有任何需要,妈妈看不见,即使看见了也帮不上,不是不想帮,而是没有能力照料。如此以来,孩子慢慢形成这样的感受:我的需要是没人满足的。慢慢就变得独立,把情感需求藏起来,就怕被晾在那里,不但尴尬还很耻辱。
父母很少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满足,孩子长大后会认为,只有通过先满足他人需求的方式,自己的需求才会被满足。自己的需求变得不重要,也不需要别人来满足了。
还有一种是非常要强要面子的父母。
不允许自己软弱,认为别人靠不住,每当孩子软弱就很气愤,经常教导孩子要坚强要独立、社会险恶只能靠自己。这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软弱是可耻的。不暴露脆弱,就不会担心暴露之后没人响应的羞耻感。
怕麻烦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即使遇到困难,想到了某个朋友,给他打电话聊个天得纠结半天,怕对方正在忙,打扰到人家。工作上更是最怕给别人添麻烦,什么事情都自己扛。表面上是为别人着想,其实是不想自己和他人过多的交往,怕以后别人给自己找“麻烦”,担心接受别人的帮助会''付出代价''。
害怕交往过程中自己发出请求后会被拒绝。比如当朋友等我的时候,会手忙脚乱赶时间,怕他等太久心烦,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有在意过多等几分钟,是我自己在为“不能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信念而焦虑。
他们从小就被教导:
①做人要自力更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麻烦别人,求人不如求己,把寻求帮助等同于麻烦。形成了自尊心强,凡是都想自己解决;不愿服输,很难低头,认为麻烦别人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②原生态家庭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致使缺乏安全感。面相也会很严肃,内心缺爱的人。没有人逗他笑,所以他不会笑。没有人温暖他,所以他只能冷。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害怕麻烦,必然内心孤独,经常伴随着绝望。
③接受别人给自己的礼物和好处时,总是特别不好意思。不敢欠别人的。擅长付出,对于欠别人的人情,接受别人的帮助,会有内疚、受宠若惊、不配得感。
防御别人关心的人大都是在自欺欺人,假装自己不需要,或者自己已经足够强大,通常防御的方式分为两种。
①理想化防御——你不及TA分毫。
对朋友与爱人有着超高标准的人,也是在利用理想化作为防御,无法承受真实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沮丧与失望,所以索性不去接受爱和关怀。
②合理化防御——得不到的,我就不要了。
当长期目标或价值观与当前想要满足的愿望出现冲突时,会试图通过谎言,掩饰我们的真实动机或行为造成的后果,去逃避目标无法实现之苦。
1.自卑不配得感的人格,一定隐藏着喜欢跟他人比较找平衡的自负的次人格。用自我认同来回摆荡的方式维持脆弱的自我平衡→强烈的纠结和分裂感,一会儿觉得自己很好,对所处的境地或所拥有的东西不甘心各种嫌弃评判,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不行,各种惶恐焦虑。成长就是整合这两股能量,超越好坏优劣的比较,不再认同用僵化的价值标准去审判他人或审判自我,获得终极的力量感,只有这样才能给到他人无条件的爱。
2.对别人的礼物和称赞反应过度。
有些人表现为阴晴不定,你不令我满意时,全盘否定。你令我满意时,瞬间秒赞。容易和人熟到一起,轻易和人仇恨相对。当有人称赞他成功、出色的时候,他总是会喜出望外,脱口而出的是“哪有?真的吗?!”而不是“谢谢”!
收到礼物后局促不安死活不收或伺机加倍地还回去。说:“我这人就是不想欠别人的。”不值得被称赞和馈赠,用这种对自己忽视的态度教会别人忽视他,不值得被称赞和被馈赠,所以他感受的都是别人的忽视,别人对我不好都是我的错。久而久之,内在积累很多愤怒,敢怒不敢言,还继续为了“让别人高兴”而对别人加倍的好。“没办法,我就是善良脸皮薄,生怕亏欠了人家,不敢麻烦别人”。
敢大量麻烦别人是一种魄力、策略以及智谋。他没回应而觉得他冷。你强迫自己热,人家不配合你。人家心里冷,外在也冷,冷得真实。你心里冷,为了靠近人家强迫自己热,这是一种比他更冷的假热情。
因为害怕得不到,所以假装不想要,面对努力后却依然得不到的那份失败感更需要勇气,所以才欺骗自己:不是没能力,我只是不愿意。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是对你自己的悦纳,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我值得被好好的对待。
不想欠人情的信念:1.别人都很计较,别人会因此而不开心,其实是自己计较的投射。2.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被拒绝,会激活低自尊、抛弃、不重要的创伤,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做,也不愿意去承担被拒绝的风险。→凡是我提需求,别人就应该满足我。如果我不能确定被100%满足,我宁愿不去提需求。
慷慨布施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付出感,制造愧疚感。饱满的关系,必然有正常的爱恨情愁,害怕付出,是内在的不值得对外在世界的投射,放下对错和评判,只有爱的流动。活出热情才会越来越自信。
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他的父母常年生病,还互相指责,小时候常见场景就是父母无力地争吵,把他晾在一边,饭都没人做,很多时候都是他煮碗面,自己吃了还要留给父母。他讨厌被麻烦,也讨厌麻烦别人,更不愿再去喂养任何人。在他看来,别人的资助都有目的,是想要自己去满足别人。
还有更恐怖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是让孩子一直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让孩子知道是为了他,孩子生下来养下去本身就是某种“ 投资”,要去变现。孩子一直觉得欠父母的,是要加倍偿还的,甚至一辈子都还不清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所有付出都是牺牲,所有爱都是辛苦,都是为了自己。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报答了父母恩情,从此再也不相欠。
因此,回避型的人最怕别人帮助自己、关心自己,他们潜意识会认为这都是某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需要自己加倍偿还的。既然如此,不如拒绝,省得以后给自己惹麻烦。所以,害怕别人麻烦自己,是害怕被人依附,继而像吸血鬼的父母般以爱的,关心的名义索取,那简直犹如梦魇,是会湮没自己的,恐惧至极。
其实,他们怕的不是别人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某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带有强烈的侵入性。拒绝、独立、高冷、界限分明就成了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但在内心最深处,他们渴望温暖、渴望亲密、渴望被爱。只是他们更需要时间、需要理解自己的人。他们意识上都懂,害怕麻烦、偿还人情、两不相欠太冰冷,是会影响关系质量的,所以时常会孤独,像一座孤岛,离人群很远,周围都是海。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如果想要让交情变得长久,那么你得让别人适当为你做一点小事,这会让别人有存在感和重要感。
很认同这句话,当朋友塞给我20块钱的时候,我很尴尬,觉得自己一点都不重要,甚至有点可怜。
害怕麻烦别人的人,需要共情一下别人,对方也有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慷慨,允许别人爱自己是一种慈悲。
遇到《都挺好》中像石天冬这样的人,真的很难。明玉冰冷的心终于被石天冬焐热了。明玉有一种执念:我的存在是为了报答全家的,在这家中,没人可依靠,只能靠自己。坚强的明玉就是这样生活的,即便遇见石天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来不暴露自己的脆弱,就算内心很想依赖这个男人,但当年的恐惧挥之不去,不敢轻易敞开心扉。
所有交往都算得明明白白:石天冬以送餐、特供等名义各种关心明玉及家人,明玉总会用金钱来购买这一切,从不亏欠,每次都会为“麻烦石天冬”买单。
石天冬也沉得住气,从来不多问,多说,每次接受苏明玉的金钱和拒绝,一天天、一点点地用行动表白“我不怕麻烦,我只想关心你”。到最后,明玉愿意敞开内心依恋这个男人,也坦然地接受他任何的付出与爱。当你身边有回避型的人,一定要学习石天冬的少用语言、多用行动。
在回避型人眼里语言是带有某种暗示的,他们不信任,觉得是骗人的,而会默默记住对方表达关心的行为,即便是表面毫不在意。也别急于求成,回避之所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很快改变,回避本身就是保护。所以,若真想帮助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千万不要探究他们的私生活,否则他们走得更快、拒绝得更彻底。也要接受他们的边界并尊重这种界限。就像石天冬坦然接受明玉的报酬是一样的, 因为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
走进一个人, 就要先尊重这个人的方式,就算这种方式是冷漠的、不近人情的,但在不知道他内心经历过什么之前,最好别碰。如此,他才会一点点敞开自己,慢慢建立信任。
“ 给别人添麻烦的本质是协作,这很清晰,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非常巧妙的一个机制。适当麻烦别人的人不是索取和贪婪,而是敢于示弱。示弱不代表无能,而是勇敢,勇敢地深入关系。
愿意让他人麻烦自己的人是豁达的,是一种开放的接纳和包容,这不仅仅是热心,更是智慧的表现。
边界感是体验到情感浓度和互动之后的领悟,绝不是理性的隔离。所以,回避型的人不应该成为孤岛,而要真的接受他人、走进关系,一切并没有内心害怕的那么糟。试着依赖某个人,那是很美妙的体验,也是改变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