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留言说:“同样一个问题 ,别人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而我看到的却是不好的一面。从小被家人灌输,我们家的人总是生不逢时、总是比别人坎坷、总是会更辛苦……然后,自己也开始往悲观的方向发展,现在竟到了没法乐观积极的看问题的地步。我该怎么调整,让自己不那么悲观,更快乐的生活?”
显然,这位朋友身上背负了家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个“蛋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逃脱不了家族的命运、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昨天已经学习了一个描述这种现象的概念:习得性无助。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习得性乐观、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到这位朋友回答自己的问题、也能启发大家做更多的自我调整。
在我来看,塞利格曼先生最积极的一点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无助的研究上,而是转而思考:既然无助感是习得的,那么乐观也可以习得、并且逐步取代无助感。
什么是习得性乐观呢?我们先来学习几个与它有关的基本概念:
首先来看:解释风格
我们已经学习了阿德勒的主观知觉对人们的影响,知道了让人快乐或者悲伤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解读方式。
塞利格曼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的概念:解释风格。它是指一个人对遇到的生活事件、发生原因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解释风格是一种认知因素,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对人的情绪情感、期望、动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造成了一个人的解释风格的差异。塞利格曼认为,人们的解释风格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悲观的解释风格,我们稍后详细来看这两种解释风格。
再来看:乐观与乐观偏好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如同其他性格特质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遗传的。通过不同的人格评测工具,可以评估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这种观点被称为乐观倾向理论。
而塞利格曼则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而不是普遍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因素,如当前环境等。悲观的人则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比如个人失败。
持有乐观的解释风格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乐观主义,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对幸福的敏感度也更高;而悲观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看待世界时重点放在不幸和痛苦之上,对不幸和痛苦更为敏感。
乐观主义者通常更有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还有一类人,和乐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经历好事情,坏事情都是别人的、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类人被称作“乐观偏好者”。乐观偏好会让一个人积极向上,但是也容易让人对潜在的危险和损失视而不见,从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用我改编的《秀才赶考的故事》来看一看,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乐观偏好者的差别在哪里:古代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座寺庙,恳请和尚推算考后的结果怎样。和尚双目微闭,思考片刻后伸出一根手指。结果,悲观的秀才认为:和尚的意思是一个都考不上,于是他马上返程、放弃了赶考;乐观偏好的秀才认为:和尚的意思是只有一个能考上,而那一个肯定是自己,于是彻底放松、一路玩到了京城,最后名落孙山;而乐观主义的秀才则认为:和尚的意思是一个都不剩、全都能考中,于是继续积极应战、最后榜上提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