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月球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现在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这样是不是特别的破坏气氛?我敢保证,说出这话的绝对是个不懂风月的理科生。
因为在文人的眼里,月亮早已不单单是月亮了,承载了无数情感,意蕴十分丰富。因着一个嫦娥奔月的传说,便有了中秋节,继而,月亮便成了寄托相思的载体。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里面不乏咏月的佳作,或描绘其绰约的风姿,或寄托离家的愁绪,或感怀人生的境遇。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伤感,有张若虚“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的相思。一轮明月,成就了太多传世的名作佳篇,也成就了自己。
小时候,听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便搬了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那颗巨大的梧桐树下,希望能看传说中的嫦娥仙子和玉兔,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
稍微大些,知道那些传说并不真实,又因着学了几首唐诗,便又学着古人望月。然而,那时的我只是觉得,那颗挂在树枝头的月亮每天都在变模样,很有意思。说实话,要让那时的我懂得那些复杂的情感,就颇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了。
再后来,因着赏月这样的事情,被人嘲笑了一番,便不再做这等蠢事了。
其实,真正懂得那些相思和愁绪,是大学的时候,在那个离家一千公里的地方。那个地方说远不远,到家需要十二个小时的火车,六个小时的动车,三个小时的高铁,一个小时的飞机。
高考之后,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向往,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那片向往的土地,因为,那里有个太过美丽的名字——江南。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江南”情节,对于我来说那个词已经化作甜蜜的梦魇,挥之不去。
那年的中秋注定是不同的,班里30个人,来自五湖四海,从长春到南宁,从上海到兰州,几乎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中秋节自然是回不去的,便在那一天组织了班级聚会,热热闹闹的过了个中秋。
吃饭、喝酒、唱歌,这是我不曾有过的体验,一群人的狂欢。结束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了,我却还没有睡意,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从宿舍的小窗户里向外看,看到圆圆的月亮被对面的高楼遮了一角,心里很是不舒服,便爬到了楼顶。初秋的夜晚已是微凉的了,夜风袭来,不禁缩了缩肩膀。
摸到口袋中的手机,便下意识的拨了家里的电话,接通的时候才想到,这么晚了爸妈已经睡了吧,然而,电话却被第一时间接起。老妈问我有没有吃月饼,我下意识的回了一句吃了,鼻子却有些酸酸的。
其实,我从来不爱吃月饼,因为太过甜腻。以前的中秋也无非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会做很多菜,自然少不了饺子,然而,吃月饼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重视。
而今,离家千里,吃月饼似乎成了一件特别的仪式,如同望月一样。又想起老家院里的那棵梧桐,梧桐枝上的明月应该也圆了吧?是不是有人同我一样,站在那棵树下,望着这一轮明月。此时,才体会到,相隔千里,共赏一月,遥寄相思的情愫。
我匆匆下楼,拿起桌上的月饼,咬了一口,却突然觉得这月饼不错,看着缺了一块的的月饼,觉得这个节日也算是完整了。
昔年八月十五夜,黄河岸边梧桐下。
今年八月十五夜,长江湖畔亭台前。
东北望乡何处是,桂花树下赏月人。
子夜无故秋风起,今年同月不同时。(改编自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网友评论
离家的人,会有更深切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