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懂礼貌,讲究礼尚往来。
中国人盼富贵,攀高枝送精品。
所以,茶叶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赠送亲朋好友乃至领导贵人的。可曾想过,体面的或许不是茶叶本身,而是外面的包装?
买礼品茶的人,与最终消费茶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喝不到,或不了解茶,于是买的人被忽悠了却也不能知晓。
喝茶的,懂或不懂,爱或不爱,好喝的就喝,不好喝的或者一边存着,或者直接扔了。。。。。。
就这样,我的记忆中收录了一个个小故事。
七、八年前,公司的某总监,听说我们办公室茶文化气氛浓,又听说有人有茶针会撬普洱茶,便端了一精制木盒来找我帮忙。看那华丽的盒子,里面绸子的衬布,精美印刷的普洱茶包装棉纸……加上领导说过年时某某多少钱买来的……我手中的茶针是哆嗦的……小心翼翼的撬饼。期间,领导考我知识,这是什么普洱茶?我乍看,铺面的茶条索上显毫,采摘标准属于等级比较高的,茶饼的正反面已经基本是红褐色的了,心虚的说“如果不是熟普的话,那就是存了几十年的老生茶了吧?”那时的我,跟着网上论坛里的大虾买了些茶,看了几年图片,以为自己管中窥豹已见得一斑了。拆散茶饼后,感觉奇怪,里面的茶却是许多透着暗绿?好奇心使然,也是领导慷慨大方,给了10克茶泡一次试试。茶汤泡出来居然是浅橙黄色?照理如果茶叶转化均匀,铺面和里子的茶菁应该是大致同样的颜色,照理如果是如同外表的红褐色,茶汤出来是红色基调才对啊?……于是告罪,坦白不甚懂,只会拆个饼罢了。领导宽容我的无知,带着一盒神秘的茶回了。那茶汤寡淡,虽不令人憎恶,却也没有特别的好喝,于是办公室的茶同事们舔一舔就倒了。。。事后,请教论坛大虾,他说或许是生饼压成饼后找个地方催熟吧?也不能确定。
同样是那时候,有同事认得做普洱茶生意的友人,时不时能得到些珍品,比如全身批毫的芽苞,雪白的毛茸茸的,甚至见过芽苞压的饼……时而又见压成美女图案的却涌现小潮虫的年代久远的礼茶……当时无知与无畏,只觉得茶的神奇百变,喝来并不觉得享受,便以为不懂得欣赏,自觉孤陋寡闻。我自己也曾跟着大虾买过一些定制茶存着,散茶似乎还有着不错的口碑,饼茶拿去送朋友却泡出了身形不小的虫子尸体。。。由此,不再送人普洱饼茶,由此自己没喝过的茶不再送人。
七、八年前,正是普洱茶第一波炒作得最凶的时候。转眼,那时高位转手被当做投资物资套牢的普洱茶也快要出来透透气了吧?比起现在的纯料、古树、野生、有机……之类稀缺资源的概念,当时的茶还是拼配的吧,当时做的茶或许还是由没过分透支养分的土壤培育的吧,只不过,这七八年茶兄可还安好?可曾被闷在湿热的小屋?可曾被颠簸至北方饱受干燥之苦?买茶的你我若没有专业的味蕾,听完“专家”的推荐怕是还要买些回家边喝边期待将来的转化吧?
如今知道,有个性的茶一如有个性的人一样,总归有失平衡和谐,纯料不如拼配,这是真的。
如今知道,大厂渥堆是分级别的,虽然里子和面子的茶等级不同,渥堆熟成的程度是相近的,生茶或者熟茶不会是阴阳茶,这也是真的。
如今知道,各山头即便是同样的云南大叶种,北苦南涩东柔西刚也是有差别的,而这些特质的本质是内涵物质的组成差异,并不能完全靠工艺来改变。
如今知道,制茶之于普洱一如养不教父之过,存茶之于普洱就像教不严师之惰。存茶的艰深并不是一个空调一扇窗一个温湿度计加一个密封箱子就能轻松掌握的。条件控制不当轻则寡淡无味,重则发霉生虫,作为投资的风险可能是血本无归。
茶的真正光明理应在于我们买今年喝的茶,而茶农茶厂也只种好做好今年卖的茶,供需的平衡,持续的发展,才能让我们及后代享受这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大自然的馈赠。
网友评论